互联网将如何改变人类的婚姻制度?

李北辰/文(科技自媒体;微信公号:李北辰)

最近读到李银河老师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在不少地方,人类婚姻制度已日渐式微,首先是北欧和东欧,其次是西欧南欧和北美,并开始影响日本这样的东方国家,上述各国出现了很大比例不婚族,北欧占五成,日本四成,极端如匈牙利只有12%的人选择结婚。

即使结了,不少也都离了——美国50%的婚姻以离婚收场,中国也从前现代时期2%左右飙升至37%。即便不离,不少也婚外情了——之前看到大象公会一篇文章说,现代社会大概有1/4婚内人士出过轨,各种出于医学目的的基因调查甚至经常发现相当大比例亲子关系并非如被调查者那般自信。

这到底是怎么了?许多时候,所谓“道德风险”的阀门不在于个人“素质”,只是组织样式出现问题:一旦被组织绑架,就会有道德风险,婚姻出轨即是其中一例。

那么,更多人不爱结婚,除了人类平均寿命延长这种显而易见的原因,言必称“去组织化”的互联网,是否也为这种本不牢靠的捆绑关系起了些添油加醋的作用?互联网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人类婚姻制度——或者说占据主流的一夫一妻制?

你得承认,婚姻制度的底层作用正在崩溃,也许在搭伙过日子这件事上,人类未来将面临一道更自由的多选题,譬如借助于大数据技术。

脆弱的婚姻

先简单说下现行婚姻制度。

生物学常识是,人类不是天生纯粹的一夫一妻制,按《第三种猩猩》作者戴蒙德话说,从体型特征考证(比如睾丸大小),最适合人类的“婚姻”或许是所谓“轻微多偶制”——大多数男性只能供养一个家,少数强人能娶好几个老婆。如今人类得以落实一夫一妻制,与文化,甚至与以武器为代表的技术发展水平有关,它更多是男性之间为了维持社会稳定达成的一种协议,但当代社会,这种协议充斥着一种暗含“你懂得”意味的空泛,正如罗伯特·赖特在《道德动物》中提到的:高度社会等级分层和一夫一妻制并存的社会具有人为性,一夫多妻制总固执潜藏——譬如自愿选择当个情妇,只要经济分层,想调和终身一夫一妻制和天性的矛盾将面临巨大挑战。

不夸张地讲,自婚姻制度诞生以来,它和群体协作有关,和私有财产分配有关,和抚育后代有关,甚至和政治互利有关,唯独和爱情关系不大,某种程度上,“爱情”是人类赋予以上行为的一种华丽且高明的解释,据说,伴随着十字军东征时期那些贵族的寂寞夫人们的婚外情,“love”这个词直到西方中世纪才开始通用。

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婚姻有两个主要目的:养育后代(女性绑定一个男性为其提供资源)以及继承私有财产(有种理论是,婚姻伴随着私有财产的产生而产生)。李银河在文章中写道:“前现代的欧洲,大部分婚姻都是契约式的,是以经济条件而不是以彼此间的性魅力为基础的。在贫困者当中,婚姻主要是一种组织农业劳动力的手段……据说17世纪德国,法国的农民中间,已婚夫妇之间几乎不存在亲吻,亲昵爱抚以及其他与性相联系的肉体爱恋形式……中国古代也差不多,传宗接代是婚姻最主要价值。”

另外,从制度一边,就像经济学专栏作者酸汤鱼所言:“这种政府所发的牌照(即结婚证)的作用是让社会约定俗成伴侣合法的性交并合法地拥有自己的后代,并且默认一个人的法定配偶是其权利代言人——比如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单方获得的财产都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但问题来了,前者的约束已完全失效甚至政治不正确(尤其在发达国家),后者只有在离婚时才有意义,多荒诞。总之,进入现代社会,人类几乎每种同盟关系都是为了更好地分配资源,婚姻似乎是个例外。

除了当代社会赋予个人的稀缺的仪式感,至少从理论上,由政府所发的婚姻牌照意义不大,两个人愉快就在一起不愉快分开不就行了,或者定一份个性化契约(至少可以表明财产分配,甚至具体如“允许一年出轨一次”等),如今所谓“开放式婚姻”不过是前戏罢了,你情我愿,供需两欢,多好。当然了,得克服文化障碍,在这个意义上,有些剩男剩女哪是剩下的,不过是“其实不需要,但其他人都需要我也得好好想想需不需要”罢了。当然,必须承认,你我这代人想挥别传统意义上的婚姻绑定,至少得付出一个小代价,那就是“不安”本身,虽然我觉得人类后辈们会视这种不安为土鳖。

互联网能改变什么

无需赘言,互联网时代,任何凭靠组织分配资源的作用都在下降——婚姻虽就俩人,但也是组织,也是“去组织化”的打击对象。

去年火爆书市的《人类简史》里就曾提到:“远古公社”理论支持者认为,离婚率居高不下以及大人小孩都面临心理问题,尤其工业化之后人类拥有超级城市,飞机,计算机但仍感觉疏离,是因为一夫一妻制脱离社群。嗯,你知道,“社群”可谓互联网语境下的一个时髦词汇。某种程度上,互联网自由连接起到的作用之一,即是线上虚拟社群带来的愉悦感和安全感迅速上升,每个人都可以在钟爱的社群,哪怕是一个微信群里完成分身,且全无任何强制性所言。

互联网对现行婚姻制度另一个“不利”影响是:由于降低了连接成本,让每个人的择偶半径无远弗届。要知道长久以来,从女性视角,她们都是在目力所及的“整个环境”中择偶——只是这里的“整个”实则是部落,村落,或者身边人……选择余地和可供选择的目标都可想而知。但互联网时代的择偶半径,“最好的永远是下一个”几乎是正确的,每个人都离你很近,“再等等”成了顺理成章的择偶策略。不久之前,尼葛洛庞帝在谈及数字化安全时甚至建议:能解决这些(全球恐怖主义等)冲突,实现世界互联唯一方法是鼓励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通婚,如果更多的中国人与欧洲人结婚,欧洲人与穆斯林人结婚,世界会变得更好——然而互联网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好吧,无论怎样,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个人结婚,只同居不结婚,单身一人,都是再平常不过的选择。甚至有别的选择,我前年就看到过,美国麻省有三位女同宣布组成一个新家庭,并在亲友面前结婚,多好,只要不以占有和追求可控为底色,人类婚姻将呈现出不同样态。我甚至觉得,像有些日本宅男一样宣布与机器人“结婚”也不错,配之愈加成熟的VR技术(你懂得),特别和谐。

当然,自由意志下的婚姻结盟也是一种愉悦选择,而谈及选择,互联网总会让气味相投之人迅速找到彼此,那么为什么婚姻不呢?仰仗大数据技术,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人类未来婚姻的一种可能——注意,是其中一种。

婚姻制度终将变化

至少我个人认为,作为一段契约关系,无论与他人共度一时还是一世都无比重要,若你信奉人生如戏——游戏的戏,那么寻觅知己称得上是最重要的关卡之一,还是谨慎些好。在这方面,也许大数据可以帮上忙。

你知道,功利地讲,从头了解一个人要耗费大量成本。而且作为人类有史以来产生谎言最多的领域之一,你永远都要对寻偶过程之中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保持警惕,如今婚恋网站的自我展示和贴标签更像另一种隐性表演,人性复杂幽暗,你的过往比自我描述更加值得信赖,一定意义上,数据在判断“你到底是怎样的人”这件事上更具发言权。如何做到?也许就像科幻作家陈楸帆曾经预言的那样:“(未来)婚恋模式全面转型,个体可根据不同关系需要由大数据服务商进行精确匹配,确保身心、经济、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上真正的 ‘Match’,并订立有时效性的契约式关系。”

具体而言,举个例子,如果未来像阿里这种深耕大数据的巨头,拿到了一个人的基因信息数据,健康数据,社交数据,消费数据,支付数据,线上娱乐数据,旅行数据,餐饮服务数据……就可以勾勒出一个人几乎全部标签,再通过算法,为每一个择偶用户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确推荐(当然了,面对不靠谱的人性,譬如考虑到诸如‘眼缘’等非理性因素,数据匹配不代表见到对方不会想吐)。

于是就有个甜蜜的烦恼,茫茫人海,系统推荐的匹配人选可能不止一个,哪怕不多,但作为在两性关系上颇具探索精神的人类,无论你与谁相伴,心中都有个隐秘的声音在勾搭你:嘿,除了她(他)还有几位不错的人选适合你哦,你甚至知道她(他)在哪里哦。考虑到夫妻彼此性吸引力终将下降的事实,为一份契约真正加上一个期限或许是个不错选择。你知道,鸡汤界有个知名传说:爱尔兰实行期限婚姻制,男女双方在缔结婚约时可协商决定婚姻期限,从1年到100年,期限届满关系即终止,双方如有继续共同生活愿望,可办理续约。

当然没这回事,但也并非没可能,没有也不妨YY一下:譬如,轮转婚姻——由于已知世间存在数位与你各方面匹配之人,为了完善生命体验,可以效仿爱尔兰鸡汤,实行期限婚姻制,到期后双方都可更换匹配对象(你必须战胜人类不愿与熟人断绝往来的本能,有时一段关系——如离婚,理性上是你想要,真正分离依旧难受),类似长久版的八分钟约会——想象一下,一个人可以与不同知己轮流度过匆匆一生,可谓近乎无憾。

我得声明,以上所言只是未来的一种可能,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终将诞生更合理的婚姻制度。你要记住,技术越往前发展,就越没什么万古不破的制度,于个人而言,一切让你感到为难的捆绑,皆为旧牢笼。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