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监管下一步?功能、分级监管和合理门槛

【环球科技报道】3月1日下午,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英凡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互联网金融专题报告》(以下称报告),对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价值、监管等方面,做了总结归纳,也对当下一些“伪互联网金融”做了比较和厘清。

同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陈道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东、蚂蚁金服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华也各自针对报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提议,“现在央行文件出来,必须有实施细则,光有总的原则没用,必须要有操作的实施细则,因为从不规范到规范,到监管还得有一个过程,大家也不要着急,监管逐渐正规化正在逐渐正规化。”

与会专家共同表示,监管部门、行业企业,以及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一创新实物,应该客观、理性地对待,既不能盲目捧杀、也不能一棍子打死。需要以包容、创新、防范风险的心态,促进这个行业在创新中稳健前行。

报告指出,互联网金融必须拥抱监管、正本清源、回归本质,才能行稳致远。

报告从9方面对现有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架构提出意见和补充,1、重塑金融监管体制,重在功能监管;2、抓紧落实监管规则;3、坚决打击“伪互联网金融”;4、提高准入门槛;5、建立分级监管;6、投资者适当性制度;7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8打破刚性兑付,强化契约精神;9、构建社会信用数据库。

在讨论会上,与会专家刘胜军认为,简单的合并“三会”并不能一劳永逸的消除监管盲区,引入“功能监管”才是治本之道。即,按照某项金融产品/业务的法律关系实质而非形式来实施监管。对非法集资的底线和红线,要监管打击。在监管力度方面,应该坚持负面清单原则,管住底线。

刘胜军说,无论监管部门,还是金融业者,都不可能预判或决定未来的创新方向。负面清单监管是最佳模式。监管部门只要划出互联网金融不能触碰的底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就不会偏离“价值创造”的正轨。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