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消费者业务 冲刺300亿美元

在通信行业成功登顶的华为在坚持长跑。其4月1日发布的2015年年报显示,华为 2015年实现销售总额3950亿元人民币(608亿美元),同比增长37%;净利润369亿元人民币(57亿美元),同比增长33%.

华为超越爱立信首度问鼎通信行业的2013年,其全年收入为395亿美元,爱立信当年收入353亿美元。根据此前公布的年报,爱立信2015年销售收入为2470亿瑞典克朗(305亿美元),同比增长8%,运营利润(不包括重组费用)同比增长11%.从财务数据看,两者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从华为的业务板块来看,运营商、企业、消费者三大业务收入分别占比59%、7%、33%,而在2014年这一数据为67%、7%和26%,消费者业务成为其业务增长的新引擎。

300亿美元:终端新目标

尽管2015年全球手机市场增速放缓,华为全年手机出货量跳升44%达到了1.08亿台,成为首个年度出货量过亿的中国手机厂商。得益于亮眼的出货量,消费者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3%,达1,291亿元人民币(199亿美元)。

因消费者业务收入占比上升,华为2015年整体销售毛利率下降2.5%,整体利润率下降约0.4%.

其年报中并没有披露运营商、企业、消费者三大业务的具体盈利数据。据华为CFO孟晚舟介绍,终端在2015年和2014年的盈利率基本持平,“消费者业务在收入增长和盈利能力上符合预期。”

知名通信行业观察者项立刚认为,手机行业相对运营商业务毛利率较低,华为终端起步较晚,欲与苹果、三星一争高下,研发、管理、渠道、品牌上加大投入在所难免,利润率下降或是华为核心业务从运营商市场向多平台迁徙必须付出的成本。

“2016年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在终端方面的投入,这种投入是要做金字招牌和全球市场”,华为副董事长兼轮值CEO郭平称,2016年终端最大的机会是从中国市场走向全球市场,希望实现3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他也重申将坚持终端作为华为集团全资拥子公司,不考虑业务独立或者分拆上市。

从2012年起,华为已连续第四年净利润增长超过30%,增速分别为34.1%、34.4%、32.7%和32.5%.2016年能否继续保持高增长将极大受到终端业务表现的影响。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老杳认为,这个目标会给华为造成压力。

Gartner预计,2016年智能手机销量的增幅为7%.老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速放缓,强势市场如中国市场2016年一季度表现基本与去年持平,原有的市场红利一去不返。而印度被公认为手机市场新兴增长点,但从华为的全球布局来看,印度市场并非其优势区域”.

老杳认为,在国产手机厂商里,华为具有优势,更接近三星的全产业链模式,但能否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待验证。“要成为霸主,必须有差异竞争力,目前苹果有iOS生态、三星有自己的面板。华为虽然在研发、技术、市场、渠道上都有了清晰的战略,但尚需时日积累。”老杳说。

“领跑者”的下一步

“2015年整个经营结果非常满意,”郭平称,“还需加强的地方在于,希望运营效率能有提升,并能比肩任何全球领先公司。”

郭平介绍,在内部管理方面,华为把业务分成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对不确定性以结果为导向,在前沿的研究领域会强化对不确定性的投入,多梯次、多路径的投资,这个过程中允许犯错,以寻求突破。对于开发和生产活动要讲求效率,杜绝管理松散和管理无序,不允许犯低级错误。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华为全球研发投入596亿元人民币(92亿美元),占销售收入15%.2016年深圳市政府报告显示,科技创新之城深圳市2015年全社会的研发投入为709亿元。

据介绍,未来三到五年,华为将从增强联接、使能垂直行业和重新定义网络能力三个方面瞄准ICT产业发展机遇。今年的MWC上,华为联合行业伙伴建立了NB-IoT(窄带物联网)全球联盟,希望在设备连接上获取技术创新;郭平认为,ICT的角色从过往的应用技术变成使能技术,15万亿美元的全球数字化转型市场带给使能技术行业巨大机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垂直行业的需求,帮助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其中,云服务市场可达1.5万亿美金。

项立刚认为,研发队伍、资金实力和学习能力是华为业绩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 “在运营商业务上,4G网络建设上布局会带来不错的增长,企业级市场总体增量不多,但华为能够凭借综合实力提升自己的市场规模;消费者业务方面,未来品牌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华为这一类有品牌和技术的厂商会受益”,同时,华为有自己的法宝--海思芯片--这会让它发展更加安全,商业利益不受他人挟制,还有可能复制芯片巨头高通的专利之路。

郭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华为通过沃土计划、合作共建实验室以及加入国际标准组织和开源社区等途径积极推动开放生态建设。项立刚认为,目前,开放生态的发展还不够完善,一两年之内还不会爆发。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