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教育鄙视链”真的存在吗?| 观点流

最近,“鄙视链”一词频繁地与中产阶层的教育问题挂上了钩。

前有成都几个小区之间,为了谁的孩子更有资格就读学区内最优质的一所小学而引发了比收入、比职业、比出身的“中产阶层内部踩踏事件”;

后有孩子没有英文名被嫌弃,将中产内部的歧视展现得淋漓尽致;

更有,香港TVB新近播出的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一对中产父母为了让孩子入读“只收10名一月出生的学童”的好学校,双方精准计算受孕时间,信誓旦旦地表示要让孩子 “赢在子宫里”。

“中产教育鄙视链”真的存在吗?| 观点流

上述事件可能只是部分现实,但还是感受到了来自成人世界“森森的恶意”。

父母装逼的新战场

爆文《中产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读没外教的幼儿园》里,描述了这样一个情景:当女儿明确地拒绝一个没有英文名字的男孩加入游戏,一旁的家长虽尴尬却窃喜满足,自己的英语培养费没白花。

观澜君真心没有明白,这位家长高兴的点在哪儿。小朋友扭头跑开的那一刻,她今后无论英语多么流利,都已然为自己关闭了一扇门,一份体会生命更多样态的可能。

或许,这个家长的窃喜正来自于此,我要的就是关上这扇门。有句话说,“中产阶层上升的通道固然非常狭窄,但下滑的通道始终是敞开的。”家长最想做的,就是 通过教育,把下滑的通道牢牢锁死。

“中产教育鄙视链”真的存在吗?| 观点流

当然,这无可厚非。正常家长的初心都是爱。无论未来艰难险阻,都想自己的孩子能一生顺遂。

所以,希望孩子更优秀点,能力更强点,在跟别人的竞争中,别落了后,受了欺负,这是一个家长最真诚的发愿。

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些“更好”完全被外在的物质所牵引,贴上了“消费主义”的标签。

上最昂贵的早教班,看最新的英文动画片,选更高端的旅行地,为孩子打造更奢华、更精美的成长环境,竭尽腰包所能,追逐“顶配”的童年。似乎只有这样,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合格的中产父母。

在试图创造一个“最好”环境的同时,还对身边不如自己的人加以鄙视,嗤之以鼻。

旅游,出国的“鄙视”去港澳台的,去港澳台的“鄙视”在内地的;上学,坐豪车的“鄙视”坐好车的,四个轮的“鄙视”两个轮的;报兴趣班,学马术、高尔夫的“鄙视”学电子琴的……

“中产教育鄙视链”真的存在吗?| 观点流

讲白了,所谓教育鄙视链,不过是潜意识里人人都想拥有的优越感。

鄙视链背后是可怕的焦虑

中产阶层,没有富裕到可以自由配置优质资源,也并未窘迫到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踮踮脚,或许可以够得着更好的生活水准。稍不小心,则可能又跌入更差的生活。

所以,这几年与“中产”如影随形的高频词,就是“焦虑”。而当“中产”与“家长”两个标签叠加在一起时,焦虑则更浓一层。

“中产教育鄙视链”真的存在吗?| 观点流

@新京报认为,中产教育鄙视链,是中产阶层殚精竭虑为子女们打造的一套带有身份识别功能的体系,在这个链条中,里里外外充斥着金钱和物质,看似很美,但实际上却是一条基于焦虑和狭隘的鄙视链。

无论是成都小区竞争学区房,还是“小朋友拒绝和没有英文名的伙伴一起玩”,都反映了一些中产家庭在教育领域的焦虑,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教育类话题成为社会核心议题,本身就是这些家庭社会能见度的一个标志。更精英的阶层以及真正的底层,都不会为孩子读书焦虑到如此程度。

一些家长习惯把此生的竞争,延续到下一代身上。将孩子与自己捆绑在一起,希望他能在自己的阶层上更进一步。所以,自己要跑赢房价、跑赢CPI,而孩子则要在起跑线上就开始冲刺,典型如纪录片里所称,要“赢在子宫里”。

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出这些家长对自身的不满和恐慌。

“中产教育鄙视链”真的存在吗?| 观点流

上海多所高中清北/复交升学率统计数据

但如同 @香港凤凰周刊指出的那样,在中产阶层育儿焦虑症背后的残酷事实是,大部分孩子长大后很难超越自己父母所在的阶层,因为在涉及权力和利益的交换中,中产上升通道极其狭窄,“关系”“背景”“靠山”并非他们所擅长。

只是,大多数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也或许不愿承认这个事实。如同每个买彩票的人都觉得头奖说不定会砸到自己,每一个中产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也许是个例外。

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孩子,本应是天真无邪的。

对于他们来说,其实并不会觉得,花王的尿不湿和妈咪宝贝有什么区别;冰球和跆拳道有什么贵贱之分;也不一定觉得,千里迢迢去法国看埃菲尔铁塔会比在家跟小伙伴疯跑开心。

很多东西并非孩子需要,而是家长需要。“这种貌似高贵的以经济基础为后盾的‘中产阶层朋友圈’,实际上在无形中窄化了孩子成长的天空,可能会使孩子误以为这个世界就是他们所接触到的模样,对于更广阔的自由天地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蒲公英特约评论员 @杨红星认为。

“中产教育鄙视链”真的存在吗?| 观点流

《傲慢与偏见》

为人父母,并不能因为自己身处某个阶层,就把成人惯有的优越感过早地传染给孩子。学会了与人攀比,就会比无止境。学会了践踏别人,就会不设底线。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镜子。他们会照存父母的言行,也会通透父母的内心。

“中产教育鄙视链”真的存在吗?| 观点流

话又说回来,即使父母经过一番“人上人”的拼杀过后,孩子们是否就能像他们所期盼的那样“走上人生巅峰”呢?

在《我在大学看到了中小学残酷竞争的后果》一文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高刚写下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发现大学生们普遍缺乏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恰恰是那些似乎社会排位较高的文科院校的学生,这种特征表现得更突出。

我不能不想到这些孩子都是在中学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在中学(甚至是以小学的奋斗为基础)近乎残酷的学习竞争、同类拼杀中脱颖而出,进入所谓的好大学。

此时,他们会觉得人生中最难达及的目标已经实现。在经历初中和高中至少6年强大的心理和生理的重压之后,他们普遍疲惫不堪,甚至身心损伤。

这难道是追逐竞争、成为“人上人”的初衷吗?

所以,我们应该回到的一个原命题是: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兼顾孩子身、心、灵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术德兼修、知书达礼、心胸宽阔、体魄健全的未来一代,这才是教育的目的吧。

“你自己爱干啥就干啥,首先要当个正直的人,其次要当个快乐的人。什么走正路、争头名,咱们不干这事。”想到王小波的小说《三十而立》里,王二的母亲对他说的这句话,我心有戚戚焉。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