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竞技比赛已经不再是什么大新闻了,但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举办的首届脑控无人机比赛,还是给我们展示了一项引人浮想联翩的技术——脑控接口技术(brain-computer interface,简称 BCI)。
脑控无人机都来了 脑控接口技术还会远吗?
“从墙壁超过去!旋风冲锋!” 可能每一个人都对《四驱兄弟》里这个设定感到疑惑:四驱车怎么会听小豪的话行动呢?脑控无人机大赛给了我们的童年一个解释:动画中的角色很可能戴了脑控接口技术专用的头戴设备。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一个体育馆,16 名参赛者在 10 码(9.14 米)的特制赛道上就位,等待裁判发号施令。与之前爱范儿报道过的一般竞技型无人机不同,这次的比赛不再拼“手速”,而是拼”脑子“——考验参赛者的脑部操控能力。
参赛者戴上脑电波头戴设备,通过脑电波信号操纵无人机起飞、降落、加速、闪避等动作。受信号范围限制,无人机的飞行距离并不尽如人意,灵敏度也有待提高,但脑控接口技术(BCI)与无人机的结合效果仍然十分引人注目。
与其说是一场比赛,现场更像是一个技术交流大会。参赛者在比赛之前的设备调试工作,掀开了这项技术“幕布”的一角。
戴上脑电波头戴设备之后,参赛者要进行信号校准,在想着“要把某事物往前移动”的时候,设备会记录下这段神经元活动产生的脑电波,再由参赛者把它设置为“前进”指令。当设备再读取到相似的脑电波,无人机就会收到“前进”指令往前飞了。几乎和我们玩游戏时进行键盘设置一模一样。
尽管看起来新鲜,脑控接口技术已经有多年的应用研发历史。2005 年,四肢瘫痪的 Matt Nagle 接受侵入式脑机接口移植后,能够通过运动意图来完成机械臂控制、电脑光标控制等任务。
与 Matt Nagle 那次精度较低的移植不同,2012 年 Brown 大学使用这种技术帮助了一位瘫痪15年的女士使用机械臂喝咖啡,可进行的动作操作更加精细。
除了医学应用,脑控接口技术在精神治疗、游戏、电子设备操控等领域也有巨大潜能。MindRDR 等软件已经能做到脑控 Google 眼镜的操作。
虽然还只是研发阶段,脑控接口技术在首届的脑控无人机大赛上也实实在在地炫了一波实力。或许脑控接口技术离产业化已经不远?用“意念”操控全部家具不再只是幻想?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