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勿蹈新能源汽车覆辙

在几年前的好莱坞科幻片和谍战片中,只要按动某个手表或遥控器就能够控制自己的座驾,发生紧急情况时就会自动前来解救主人公,相信这是很多观众对无人驾驶技术的最初印象。而近几年热映的漫威超级英雄电影当中,人工智能化的交通工具(如“美队2”当中解救了神盾局长的防弹SUV)则成为电影主角执行的得力助手。

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实际应用,以无人机、VR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原本在科幻电影当中出现多年的技术,如今都逐渐成为生活中的现实。据媒体报道,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日前在公开表示,中国的无人驾驶技术路线图已经有了,两个月之内就会发布,这意味着我国首个无人驾驶领域的标准即将推出。

无人驾驶技术听起来比较陌生,实际上就是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一个标识,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伴随着“阿尔法狗”前段时间大胜国际象棋高手,世人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已经有了些许的心理准备。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无人驾驶技术实际上已经研究了很多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英德等发达国家就有了无人驾驶汽车的相关研究,并且在可行性和实用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中国则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国防科技大学于1992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2005年,首辆城市无人驾驶汽车在上海交通大学研制成功。

只是以上相关成果仍然处于科研阶段,相当于汽车行业“概念车”的阶段,要像如今推广新能源车那般进入到消费市场当中,无人驾驶技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此次无人驾驶技术先出标准再推广,将有助行业较好地发展。相比目前新能源领域中较为成熟的电池和电控技术,国内的无人驾驶技术并不算领先,甚至一些基础的辅助驾驶技术都体现在外资品牌手上,就像从传统燃油动力到新能源车之间有混动、插电式混动、增程式混动、纯电动以及燃料电池和氢动力技术的逐步过渡,从现在的个人驾驶到无人驾驶之间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有趣的是,海外机构非常看好中国的无人驾驶汽车前景,美国IHS汽车信息咨询公司日前发表报告指出,到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2100万辆,大幅高于两年前的预估值,其中中国将成为最大的无人驾驶汽车市场。报告预测到2035年中国将拥有超过570万辆无人驾驶汽车。

提到新能源车就不由得联想起前几年国家试图通过对电池和电控技术方面的把控,来实现汽车行业弯道超车的例子。事实上几年时间下来,在大量的利好政策扶持下,虽然新能源市场一方面的确得到了充足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一举成为世界第一,但是离完全取代传统燃油车还有很长的距离,同时盲目的补贴也导致相关的骗补行为出现。此外,由于各家技术路线不同,包括充电桩的口径和标准都没能统一,A品牌的产品只能使用A品牌的充电桩,这极大地限制了新能源市场并不丰富的基础设置和现有资源。一大批新能源产品并未因为国家主推新能源而真正贴近普通消费者生活。

无人驾驶技术与新能源技术作为未来交通出行方式的主流思路,汲取新能源领域的经验教训是一个好的开端,只是最终行业标准的推出,是否有利于正确引导汽车行业对于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届时则需要看标准的具体细则。至少目前投资市场当中,只是把该行业标准看成某一些上市汽车集团用来炒作的概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看好无人驾驶技术。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当中炒作无人驾驶技术概念的汽车上市企业,多是一些技术研发并不见长的民营汽车企业,且更多是逆向开发的“大拿”。虽说国际上无人驾驶技术早已测试多年,中国也确实需要尽早开拓这个领域,但是一些以复制和照搬其他品牌设计且毫无自主研发精神的上市企业来炒作这一概念,最终能够给与中国汽车行业带来多少“正能量”,值得投资者的思考。

此外,无人驾驶技术还有更多实际的、复杂的问题要去解决,即便是道路测试了几百万公里的谷歌汽车,如今也尚不能正式推广。人工智能要解决的不仅仅只是技术问题,包括道德、伦理和法律的相关问题(即将发生事故时人工智能如何判断和承担责任),可以说,无人驾驶技术推广的难度要远超新能源技术。或许,只有等到人们全面接受人工智能的存在之后,无人驾驶技术才有拨云见日的那一天。

(倪佳)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