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零售营销的正确姿态:跟着飞凡一起玩?

近期,越来越多的实体零售企业公布了上半年的“成绩单”,增长者凤毛麟角,下降的如过江之鲫,就连银泰商业这样的“优等生”也未能幸免。很多企业不仅销售持续下滑,利润更是断崖式下跌,有些企业已走到了盈亏的临界点,濒临亏损的危险境地。

这样的结果,不是实体零售企业不用功、不努力所致,而是企业经营和营销失势、落伍的结果:消费者变了,消费方式变了,但实体零售仍然在传统营销和互联网思维间上下徘徊,以至在激进的消费变革浪潮中,边缘化的风险愈演愈烈。

不过,在即将于8月25日召开的2016飞凡商业博览会暨第十届万达商业年会上,国内大型实体企业将汇聚以此,直面严峻现实,探讨新消费经济下的转型。大会召开前,笔者先谈谈自己对实体发展的一点看法。

实体零售营销陷入“囚徒困境”

不促不销,但大促也难扩销,是实体零售业营销的现状。

尽管各种营销、促销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周期越来越长,力度越来越大,但消费者也越来越不为所动,营销、促销的效果也越来越糟糕。

一方面,实体零售企业投入了更大的资源、更多的精力,但另一方面,各种活动并未带来预期的销售增长、毛利提升,常态化的营销、促销,使企业疲于奔命,寅吃卯粮,甚至是饮鸩止渴。

有人说,同质化价格战牺牲了利润,是“饿死同行、累死自己”之举,说得非常形象、贴切。但很多企业明知如此,也只能硬着头皮做下去,因为如果不做,客流的减少会更快,销售的跌幅会更猛。

对比电商,实体店营销差距在哪里?

与实体店营销日渐式微不同,电商营销的行情看涨,独领风骚。

网红营销、直播营销、淘宝Buy+、淘宝造物节等各种“城会玩”令人眼花缭乱,成为年轻人眼光中的新潮流。

时下,电商巨头的一举一动都是热点新闻,互联网大佬的一言一行都是坊间热议的焦点,马云、刘强东随随便便撕个逼就能引发公众围观、骂战。

前些年,百货商场也曾是时尚潮流的发源地,而今在电商的对比之下,俨然成为传统的代名词。曾经,百货商场的一场活动能引发万人空巷的效果,而今随着市场“话语权”逐步丧失,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已成昨日黄花。

实体店活色生香的“真实体验”为何不敌电商的“虚拟现实”?实体店真折实让的“真心诚意”为什么抵挡不住电商的各种噱头?笔者猜测,或不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人们的关注力早已转移到手机屏幕的方寸之间,电商天然的媒体属性占尽主场优势。

移动消费适应了人们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利用工作、生活的间歇浏览一下购物网站,买点心仪的东西,非常便捷和惬意,相比之下,实体店的信息既不透明,也不对称,逛一趟的时间成本太高。

其二,电商营销企划创意十足,玩法花样翻新,将实体店甩开了几条大街。

实体店的营销,太偏重于打折、买送、买减、买赠等传统手法,几十年如一日,缺少变化。如今各种折扣信息满天飞,消费者早已失去了免疫力,某个品牌打3折还是5折,很多时候几无差别,实体零售对低价、超低价的不懈追求,往往是白白地流失了毛利。

电商营销虽然本质上也是价格战,但据笔者观察,电商更擅长以点带面、以小博大,通过一些爆品、秒杀的设置,往往能带给人全品类低价的印象。此外,电商的创意能力、包装能力更强,善于在各种活动中融入科技、影视、动漫等元素,让活动充满时尚、创意。

理论上,实体店也可以学习电商,但是受制于传播渠道,实体店很难将自己的活动信息及时、精准地送达消费者。虽然每个企业都有微信公众号,但“粉丝”有限,而实体店擅长的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渠道少人问津,但电商平台本身就是超级媒体,握有的会员数以亿计,实体店的爆品营销很难取得同样的效果。

其三,电商敢于烧钱,而实体店囊中羞涩。

成功的活动往往是拿钱堆出来的,电商平台财大气粗,烧起钱来眼睛都不眨一下,君不见,打车软件为培养用户补贴数以亿计,猫超为做线上线下第一超市今年再砸钱40亿,就连大润发飞牛网近几年也烧钱逾10亿。

相比之下,实体零售企业要寒碜得多,实体店既不能吸引风投“疯投”,近些年销售下降、盈利下滑,而各项成本高居不下、有增无减,企业转型、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所费巨大,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又哪有余钱来补贴?

平台化营销或是未来趋势

实体零售营销困局如何破解?笔者感觉,平台化营销或是方向。

首先,平台坐拥海量用户,解决了很多实体店客流下降的关键难题。

电商生存靠流量,实体店存活靠客流,没有客流就没有一切。但遗憾的是,很多实体店的客流持续衰减,即使是在大型营销活动之中,也难以吸引足够客流。而平台的用户数以亿计,加这具有超级媒体属性,号召力强,平台与实体店的融合,能起到“输血”的作用,对实体店营销来说,这一点太宝贵了!

其次,平台强大的功能,弥补了实体店的线上短板。

信息时代,互联网已成为空气和水一样的生活必需品,但线上是很多实体店的短板,一个网站、一个公众号,再加上一款门店APP,是很多实体店与互联网结缘的全部,但对消费者来说,这样的互联网布局太单薄太苍白太牵强了。

而对接平台,基于Wi-Fi、Beacon等基础连接,实体店就具备了包括智能停车、智能导航、在线排队、在线购票、在线推介、在线积分等诸多此前只有电商才具有的功能,实现抢红包、发放优惠券、体验券、电子会员等全新玩法,使实体店能够突破物理的时空限制,兼具电商的便捷。

最后,平台的丰厚补贴降低了实体店营销成本。

一场活动下来,往往需要投入几十万甚至数百万,是很多实体店难以承受之重。困境之下,很多实体零售企业难有足够的“粮草弹药”投入其中,而不投又会陷入恶性循环。借平台之势、之力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平台上聚集的企业众多,再高的营销成本也会摊薄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有平台的公共活动作支撑,实体店仅需量力投入做一些个性化活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近几年如火如荼的双线融合实践中,电商平台与实体店的联姻基本上乏善可陈,全渠道、O2O迄今为止也没有成功的先例,线上线下融合的真正价值似乎越来越多体现于营销端,在实体商业嫁接互联网,以互联网思维、技术优化实体店消费场景,为线下导流,逐渐成为业界的共识。

飞凡开放平台已成实体零售眼里最强“网红”

飞凡开放平台通过开放融合海量的实体零售企业,汇集了大量的用户,以线上电商营销手法、线下智慧消费体验,为消费者提供场景化消费场景、多元化消费体验,激发了顾客情感共鸣和社交分享,释放了雪藏已久的消费欲望。

在不久前的618年中大战中,飞凡携手200余座城市、3000多家实体商业体、数万品牌组建超级实体店大联盟,凭借与联盟商家共同搭建的优质消费场景,赢得了超过5亿人的追捧与青睐,实现了120亿的销售,据推测与618的老东家--京东打成了平手,而这距离飞凡开放平台问世仅仅一年时间。

笔者将618的战绩与飞凡去年圣诞节首秀作了一个对比,仅仅半年时间,飞凡商业联盟覆盖城市由100座扩大到200余座,覆盖面扩大100%;合作企业由1000多家增长至3100余家,增长了2倍有余;吸引客流从2400万猛增至3.88亿,聚客能力增强16倍;合作业态从单一的购物中心扩展至包括购物中心、百货店、超市大卖场在内的主流商业形态……

根据多家媒体公开的消息,由飞凡商业联盟与万达集团联合举办,以“开放、融合、智慧”为主题的2016飞凡商业博览会暨第十届万达商业年会将于8月25日-26日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现场设展的知名企业将超过200家,大型品牌商300余个,专属展位400余个。截至目前,已涵盖购物中心、百货、商超在内的1000多个商业项目,8000余个知名品牌,3000多位全国及区域代理商报名参会,预计前来参会的专业人士超过5万人。在这场堪称全国商界的顶级盛会上,除了保留的品牌合作洽谈之外,还将新增飞凡开放平台洽谈,全面展示智慧医疗、智慧购物、智慧电影、智慧停车、智慧餐饮、智慧酒店等六大智慧场景,以及Wi-Fi、停车供应链三大解决方案,万达网络金融旗下的快钱、征信、网络信贷、万达财富、百年人寿等拳头产品亦将亮相。

笔者曾作出这样的判断:借助线下零售的广袤地域、海量企业和门店以及庞大的市场份额、消费人群,如果运作得当,延续目前良好的发展势头,数年之后,飞凡或将成为我国商业市场上能与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分庭抗礼的重要一极,将深刻影响和改变我国零售市场格局。

从飞凡商业博览会的宏大布局来看,飞凡的进化速度超出了笔者的预期,它早已超越了单纯营销平台的范畴,涉及到零售业转型的“深水区”--供应链、消费金融;它对实体零售的价值也正在突破单一的“输血”作用,已具备了越来越强的“造血”功能。随着联盟成员的爆发式增长,用户滚雪球般地聚集,一个融合多种智慧商业生态、超强的体验功能的“线下阿里”有望比人们想象的来得更快。

或许,2016年的8月将注定成为我国零售史上的一个光辉节点,而国家会议中心亦或成为中国实体零售复兴的福地?

对于实体零售企业,单就营销来说,加盟飞凡可能是时下能找到的最好选择,毕竟飞凡开放平台能提供包括宣传造势、创意企划、营销促销、服务拓展在内的各种支持;要真正摆脱目前的困境,实体零售还需在创新调整、精细管理、匠心运作上狠下功夫,飞凡平台的强势的云服务、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也能提供强大支撑,在不加重企业负担的前提下,为实体店互联网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迅速放大实体店的价值与魅力,为实体零售企业转型调整赢得了宝贵的机遇与时间,这或许是飞凡成为“网红”的根本原因。

对于飞凡,笔者还有两点建议:一是可以考虑为会员企业量身定制更多的个性化的功能,甚至考虑开通二次开发的入口;二是借鉴天猫双十一的玩法,开设主会场,为联盟“勾引”来更多的流量、更高转化率。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