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知远和胡夏的城市夜游能击中人心?| Talk对话《何不秉烛游》主创

作者 / 程书书

编辑 / 朱   婷

运营 / 小饼干

大约二十年前,演员金士杰前去苏州拍戏,误了火车,半夜才到地方。当时的酒店住宿并不像现在这么便捷,不愿再折腾的金士杰索性夜游等天亮。

顺着空旷的街道,他一路走下去,发现夜晚的苏州和白天的是如此的不同。街上小桥流水人家,竟是诗人口中的江南风韵,尤其黎明将近,景色更是美妙。“那种薄雾从河水上慢慢的升起来,所有的一切都笼罩在一层薄雾中”......

后来,这段夜游往事辗转从金士杰好友舒国治那里被导演王圣志听得,拍夜(在夜晚拍摄的影视节目)便在王圣志心里落下了影子。

与王圣志相同,优酷人文对于拍夜的想法也由来已久。据优酷人文总经理王晓楠说:“早在2015 年和梁文道道长一起做了《一千零一夜》节目后,就觉得我们还缺少一档属于夜的节目。”

相同的想法一直在双方内心埋藏,直到去年王圣志和王晓楠在福州夜游商讨拍摄时,“夜游神”三个字如福至心灵般被王圣志脱口而出。这之后便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一切水到渠成。12月13日,由优酷人文和东南卫视联合出品的深夜人文漫游纪实节目《何不秉烛游》上线,深度挖掘夜晚场景,寻找城市和人生的另一面。

灵感的萌发或许只是瞬间,但将灵感实践却没那么简单。王圣志笑称《何不秉烛游》的拍摄就像服役,制片人赵勃坦言《何不秉烛游》作为新IP,一切从零开始。万事开头难,为何要坚持做这件事情?关于《何不秉烛游》的意义,关于优酷人文的坚持,我们先后找到了节目总导演王圣志、总制片人王晓楠、以及制片人赵勃谈了谈。

一、夜游中的一拍即合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回忆那次福州相见,王圣志说王晓楠来找他起初是想谈拍摄美食的。“我那时我还有提议要不要拍个怀旧菜,因为家家户户都有一两道怀旧的菜,但她对我的提案不觉得怎么样。”说起提案被“拒绝”,王圣志的语气还颇有些俏皮。

一直商定不下结果,王圣志便提议去烟台山游玩一番。于是一行人跑去烟台山上,边游玩边聊天,竟然走到了夜晚。

夜色下的烟台山少了人迹,也没了白昼一览无余的视线,一棵安静的树都开始惹眼。清风徐来,夜晚所特有的诗意和浪漫就这么飘了出来。倏然间,“夜游神”三个字就从王圣志的口中蹦了出来,而这便是《何不秉烛游》的“曾用名”。

据他所言,白天的人们是理性的,甚至是忙碌的,来不及关注身边熟悉的环境。而到了夜晚,人开始变得敏感、细腻,开始关注起自己居住的空间,面对自己。

拍“夜游神”的提议击中了王晓楠心中早已存在的想法,于是一拍即合,项目很快就确定了下来。后来《何不秉烛游》的制片人赵勃回忆称:“2022年2月份王导提出这个想法后,3月份就完成了方案,5月份项目就在平台内部立项了。”速度之快,足见双方对于拍夜的热切。

对于拍夜怀有热情的还有许知远,他是《何不秉烛游》首期节目的“夜游者”,也是这档节目策划初期就参入进来的嘉宾。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对夜游很感兴趣,对游荡也很感兴趣。”

而谈起对于许知远的过往邀约,王晓楠竟也有着和王圣志相同经历,“我之前跟许老师探讨很多提案也都被他毙了。”说到这里,王晓楠的语气竟有着与王圣志相同的俏皮。“这一次我是跟他讲,有一个关于夜的题材。我还很自不量力的说,假如《十三邀》是白天的、思辨的、理性的,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夜晚的、感性的?”

最终,《何不秉烛游》促成了许知远和王晓楠之前未能达成的合作愿望。

二、由精致到“粗糙”?

夜街夜景夜追灯,且忘且停且随风。

就像所有的事物发展并非一直都是一帆风顺,《何不秉烛游》就在拍摄初期遇到了“曲折”。

王圣志形容《何不秉烛游》的拍摄是一个“拳打脚踢先上台”的过程。起初只是大概简单策划出个方案,考虑纸上谈来终觉浅,又赶上许知远有个档期,便决定先拍出个福州样片看一看。

然而样片拍完后,王圣志却觉得这并不是他想要拍的“夜晚”。

设想中,拍摄的夜晚精致唯美,所以王圣志一开始去到是一些景区景点。他坦言那个时候的自己带有一些“讨好”观众的心理,想着拍摄大众白天有去过的景点,观众有参照物可以比对着看。

可是后来却发现这个想法并不打动人。王圣志发觉,夜游景区和白天似乎没有多大区别,虽然白天喧嚣消失了,但还是让人耳熟能详。而过于熟悉就会流于常规,也无法带给人有别于白天的感觉。

为驱散熟悉感,王圣志开始考虑改变拍摄场景、内容以及模式。他有想过去拍摄夜晚工作者、夜宵小店、环卫工人......但苦于都没有感觉。

就在一遍遍重新设想和策划过程中,终于从“夜游神”三个字里得出了感悟——夜游神反过来就是神游的夜,讲的是精神;而夜里最美的风景依旧是人。想到这两点的他豁然明白自己想拍的是什么了。“我要拍的是‘孤单’的人、‘失败’的人、‘软弱’的人,他们在夜里渴望倾诉、渴望倾听、渴望敞开。”

于是便有了现在的夜游形式,嘉宾们乘夜街头下,邂逅这些形形色色苦中作乐的素人嘉宾,一窥他们不在白天展现的内心深处。

然而由静态的景点转变成动态的嘉宾夜游后,随时移动的镜头、镜头感生涩的素人嘉宾、并不熟稔的交谈、没有脚本的突然状况......等这些都让最初设定为唯美精致的片子最终呈现不得不“粗糙”起来。

但也正是这些“粗糙”使得《何不秉烛游》与众不同起来。“拍片最让人兴奋的时候就是既定的设想跟突发之间产生的那种巨大的缝隙。”王圣志坦诚突发状况令人心力交瘁,但记录下那些瞬间比提前做好设定更令人心醉。

三、人文的意义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如今节目上线三期,王圣志笑说他终于“苦役”服完;而对于节目播出效果,他的回答却是:“我已经习惯不谈。”

服“苦役”,是因为要用全部的精力去承接那些采访对象裸露的真心。“看他们跟我赤诚相见,听他们掏心掏肺,我觉得他们不再是我的采访对象,我也不再是为了工作来拍纪录片。”

这是人文的力量,也是人文节目的意义。捕捉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率真的呈现给观众。

“我想带给观众的是爱,爱不是强悍、不是成功、不是高光,爱是软弱的时刻。”片子做到了,所以王圣志对于结果并不在意。

而不在意的另一个缘由,王圣志直言是出自对优酷人文的信任,因为看到优酷人文多年在人文领域所做出的成绩,所以相信它的观众基础。

“自从《文学的日常》在优酷人文平台播出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我的观众都在这里。”王圣志认真的说道:“以前我跟观众和读者的关系是想象性的,但是在优酷人文这里我可以看到具体的明确的批评或称赞,这让我感觉到这些活生生的观众和我是有关系的。”

这是创作者和人文观众达成的默契,这也是优酷人文深耕人文领域11年,用心雕琢一部部精品的意义——让人在这里聚集,让观众和创作者来这里寻找彼此,让我们大家在这里感受到人文的魅力。

毋庸讳言,无论是十年前还是现在,做深度人文内容都不是一个“讨巧”的活,从流量看,和大IP没有可比性;而从接受角度来看,把“有门槛”的人文主题做到让普通观众都看得进去也是一种挑战。这件事优酷人文从2012年起就一直在做,至今已坚持了11年。从围绕文化人物做经典节目,到大胆尝试新视角、新形态的创新节目,优酷人文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也因此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人文的魅力,爱上了人文节目,优酷人文的观众基础也越来越好了。

如今短视频大行其道,“碎片化”内容如同填鸭。而优酷人文如一股清流,其出品的人文节目也如同一壶好茶,温暖,滋养,如沐春风。

或许这就是人文的意义,就像王圣志最后说的:感受人的尊严,对于人的肯定,拥有人的体面。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