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汽车
凤凰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5日消息,据《财富》网络版报道,根据Uber和沃尔沃最近公布的一项价值3亿美元的合作计划,本月底,它们将在匹兹堡投放采用自动驾驶技术的沃尔沃XC90车型。消费者将首次能享用上真正的自动驾驶汽车,这非常重要。
Uber正在大步迈向它设想的未来世界——其首席执行官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曾表示,消费者将全部使用打车服务。
虽然打车服务在未来将扮演重要角色,自己购买汽车不会消失。原因就在于,使打车服务更经济的发展趋势,也将大大提高拥有汽车的经济性,甚至消费者可以通过拥有汽车盈利。
打车服务不会取代自己购买汽车,而只是后者的一种补充。随着汽车越来越智能、联网功能不断增强,拥有汽车的成本将会下降,新的拥有汽车模式也会出现。
与Uber和Lyft掌门大力宣扬人们将不再买车一样,作为汽车买卖平台Beepi首席执行官,阿莱·雷斯尼克(Ale Resnik)坚信未来人们会继续购买汽车。推动这两者的是同一股力量。
数个因素可以降低拥有汽车的成本,其中包括电动汽车的兴起、能源价格降低和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据市场咨询公司IHS预测,从目前到2035年,全球自动驾驶汽车销量将达到近7600万辆。高盛发表研究报告称,,由于对软件和电子产品依赖增加,汽车中的零部件数量将由3万个减少至1.1万,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汽车拥有成本的一个因素是使用电能——不再需要矿物燃料。由于自动驾驶汽车会大幅度减少交通事故,保险费率也会下降。
摩根士丹利发表报告称,自动驾驶汽车的兴起还会提高工作效率。由于无需驾驶汽车,空出来的通勤时间使人们有更多时间坐在汽车中完成重要工作。
更低的成本和工作效率提高还不是全部。汽车还能给主人带来收入:人们可以把自己的汽车租借给打车服务公司,提高拥有汽车的经济性,甚至从中盈利。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最近表示,自动驾驶汽车问世时间将早于预期。马斯克称,到2022年,人们就可以购买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汽车了,在空闲的90%时间里,自动驾驶汽车可以自动为其他乘客提供服务,为主人赚取外快。
消费者对利用汽车赚外快已经有了认识。大量Uber和Lyft司机都把载客作为兼职。想想把自动驾驶汽车租借给打车服务公司,替自己赚外快就令人激动。
因此自己购买汽车是有生命力的,即使在自动驾驶汽车成为主流的情况下。
虽然有部分人可能认为千禧一代不愿意购买汽车,但是,认为所有千禧一代都只使用打车服务的想法无疑是错误的。P2P借贷搜索网站Credit Karma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当前逾90%的千禧一代拥有或希望拥有一辆汽车。
受独立和搬家文化,以及美国有大量州际公路的影响,拥有汽车已经成为美国生活的一部分。市场研究公司皮尤最近发表报告称,在经常使用打车服务的用户中,三分之二拥有自己的个人汽车。打车服务不适合有小孩和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家庭。皮尤在同一份报告中还指出,只有3%的偏远地区居民曾使用过打车服务。但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司机把他们的汽车看作是不愿意放弃的个人空间。
据通用汽车总裁丹·阿曼(Dan Ammann)称,未来5年汽车产业的变化将超过以往50年。自动驾驶汽车将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人身自由、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多收入,这将催生全新的汽车拥有模式。毕竟,汽车将成为安装在车轮上的计算机,而计算机一直在以摩尔定律的速度高速发展。(编译/霜叶)
- 宁德时代曾毓群:未来三年电动重卡渗透率将超50%
- 英伟达将调整对华芯片出口
- 发射后失联 印度地球观测卫星发射任务宣告失败
- 中国银行首发中银科创算力贷 助力“人工智能+”行动
- 潘功胜:将持续推动强大的中央银行与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互促共进 支持完善首都金融功能布局
- AG600“鲲龙”批生产首架机完成生产试飞
- 中信证券:管理软件或是AI Agent落地最佳场景之一
- 吴清:加快推进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建设 打造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新高地
- 《科创板日报》18日讯,据华为终端消息,5月19日14:30举行nova14系列及鸿蒙电脑新品发布会。
- 去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值超5700亿元 同比增长7.39%
- 山西省政府与宁德时代举行工作会谈并签约
- 2030年我国数据产业规模将达7.5万亿元
- 工信部:5G应用融入86个国民经济大类 将加速推进5G-A和6G研发
- 经济日报:人工智能开启太空经济新格局
- 上海启动数字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宾塞:中美是推动AI最重要的两个国家 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 小米卢伟冰:采用自研玄戒芯片的产品不止手机
- IDC预计2028年全球新生成数据量规模将达393.9ZB
- 工信部副部长:中国建成全球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
- 济南市政府与百度集团签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