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波交互 会终结人工智能恐慌吗?
文/陈根(微信公众平台:陈述根本)
伴随着苹果Siri和Google now的推广,以及Kinect在游戏中的应用与体验,人们对人机交互技术的认识被不断地刷新:从工业生产的要求到人类生活的需求,从机器的被动接受指令到主动提供服务,从人类单向输入到人机双向交流……人机交互的终极方向到底剑指何方?它又将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人机交互因人类需求升级而发展
·第一阶段:工业革命开启人机交互时代
关于人机交互的起源,我们依稀可以追溯到公元1764年,英国。
18世纪中期的英国,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需要被销往海外市场。于是,原始手工工场的生产效率,渐渐地便不再能够满足日益扩大化的国际市场的需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商品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
在这个时候,织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手摇纺纱机,以革命性的姿态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新型的珍妮纺纱机,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纺纱能力比旧式纺车提高了8倍,生产效率也由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这项发明不仅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更可谓是人机交互的起源,标志着人类率先从工业生产领域开始了对人机交互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第二阶段:单向人机交互的发展与升级
伴随着人与机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接触日益频繁,机器和个人生活的关系也变得日益紧密,如何顺利地与机器进行沟通和互动,成为了人类生活的新需求。
1808年,意大利人佩莱里尼·图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机械打字机。但是,真正开创打字机历史并取得专利的,则是美国密歇根州的威廉•伯特于1828年制造的“排字机”,该机器让现代键盘的出现成为一种可能。而基于此,美国的新闻工作者克里斯托夫•肖尔斯(C.Sholes)于1868年发明了沿用至今的QWERTY键盘。
伴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信息处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仅有的键盘很快又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于是,鼠标应运而生。1964年,美国人道格·恩格尔巴特发明的鼠标,第一次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由交互的魅力。多了一个鼠标的媒介,用户可以随意点击屏幕的任何地方,从而有效地提升体验感受和数据处理的效率。
但知足的过程总是短暂的,不断升级的“欲望”滋生出了更高级的需求。基于此,一个可以使图形化的人机交互界面,变得更为直观易用的玩意儿诞生了,那便是1971年,美国人SamHurst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触摸传感器。这也让人机交互进入了触屏的新时代。
·第三阶段:人机开启双向交互时代
很快,依托于机械式单向输入的交互不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在这个时候,以苹果推出Siri为代表,语音交互凭借其更加省力、学习成本更低的优势特征,成为了人类新的需求方向和研究热点。
紧随苹果Siri之后,Google Now在Google搜索功能的基础上,将用户搜索的关键词记录下来,并通过智能化读取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语音服务。这让机器设备从“被动”回答用户的提问升级为“主动”针对用户需求发出提醒,即机器对于人类提供的服务式交互方式。
无论是Apple Siri,还是Google Now,都让机器具备了在“自主思考”基础上行为的能力,由此开启了人机双向交互的新时代。而以Kinnect技术应用于游戏为代表的体感交互,更是将人机交互的范畴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之后。
脑波交互:人机交互的终极方向
在5月份登陆中国院线的印度影片《我的个神啊》中,我们看到P.K。所在的外星球已经不再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而是直接通过脑波交互读取思维,由此更加准确而深度地解读到“人”们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
伴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我的个神啊》中以外星人为载体,基于脑波交互的思维交流方式将不再是科幻。而且,这种交流还将成为人机交互深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尤其在人工智能领域得到更深层次的应用。
·心智模型构建让脑波交互成为可能
所谓心智模型,是人类对思维的高级建构,即个体为了要了解和解释他们的经验,所建构的知识结构。一个人若拥有完整而健全的心智模型,那么,他便能对事物的发展做出更准确的预测。而将心智模型植入机器系统,将成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基础载体。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像人类基于不断地对外接触和学习,可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心智模型一样,被植入了开发者所创建的心智模块的机器人,将通过现实的互动实现在系统中的开发者的心智模型的升级和完善,从而在自己的脑中形成一个新的模型。
·大数据和云计算助推脑波交互的发展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在推动人机交互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依托于数据和平台,搭载了心智模型的机器设备,将使人类和机器之间的交互行为更趋“智能化”和“人性化”,甚至还将更趋近于人人交互的自然性。
脑波交互让人机坦诚相待
基于脑波交互、思维交流,人类原先那深不可测、难以琢磨的“心思”将变得公开化。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将因为直接而变得纯粹,让“口是心非”走向终结。或许这还将终结中国几千来对于“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纠结探讨。
人性之“恶”之所以有生存、滋长的空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可以被掩藏,致使别人无法及时洞察其深层次的心思本意。其实,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基于大数据平台,人类已经可以通过微表情的分析,对人性心理进行初步的“揣测”。但是,鉴于该分析依托于分析者心智模块的程度大大高于大数据客观测算的比例,难免就存在着精准度的问题,同时对分析者的测算与评估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而基于脑波直接进行的思维交流,将最大限度地撇清人为的主观猜测与评断,让交互所得信息更精准确节。
也就是说,当一方但凡滋生出“恶”的心念,它在脑波交互、思维交流的过程中就会被表露无疑。换而言之,也就是说还没来得及让这“恶”的想法付诸于行动,就已经被人们所知晓而扼杀在待萌芽期了。久而久之,曾经滋生人性之“恶”的土壤也就被慢慢地铲除掉了,人类或许就可以由此走向纯粹而真实世界,坦然而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这个世界。
脑波交互或将摆脱人工智能终结说
人与人之间的脑波交互,可以有效地遏制并排除人类心念中的“恶”。同样的道理,人机之间的思维交流,将可以让人类及时准确地把控人工智能的思维动态。
当下社会,在人类迅速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终结者的论调已经蔚然成风。科学界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对“终结”一说表现出不小程度的恐慌和焦虑;控制人工智能发展的思维导向日益成为主流。
之前,我一直认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人工智能何去何从,完全取得于人类自身。而今往后,当脑波交互得到发展,思维交流成为主流的时候,无疑将大大降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心理,因为它就像是给人工智能加了一份双保险。即便开发者初始植入的心智模块在人工智能自我发展过程中滋生出了不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心念,也会在人机脑波交互过程中,于第一时间被发现,从而得到有效的控制。
基于此层面,人工智能终结人类一说或许可以得到较大程序的缓解。因为这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最根本的基础已经被控制并消灭。
- MSCI:人工智能驱动的科技发展将持续影响全球股市格局
- 成都先导:股东钧天创投和渤溢新天拟减持公司股份
- 金盘科技:收到中广核新能源2025年度储能系统框架采购(标段4)的中标通知书
- TrendForce:NAND Flash产业2025年面临需求疲弱、供给过剩压力
- 六部门:引导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购力度 落实一年多次分红政策
- 金冠电气:中标南方电网公司2024年配网设备第二批框架招标项目
- 煜邦电力:2024年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165.68%到213.51%
- 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
- 乘联会:1月1-19日乘用车市场零售105.0万辆,同比下降5%
- 新点软件:初步确定本次询价转让价格为24.31元/股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