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财报其实不像看起来那么差

微软

文/邻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事件,基于不同视角,有的看到他的阳面,有的看到他的阴面,这其实没有什么好争辩的,也没有所谓的黑与不黑。但若在大范围的解读中,只看到它的阴暗面,而忽视他的阳光面,这似乎也有失偏颇。

然而这种有失偏颇却又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以微软22日公布的2015年Q4财报为例,多数科技媒体则只看到了他的阴面。在他们眼中,看到的只是一份亏损额高达31.95亿美元的极其糟糕的财报,于是诸如“诺基亚乌龙给微软留下伤疤“、”微软画了个空中楼阁式的未来,但财报看上去并不认同“、”亏损创纪录“、”巨额亏损”成为了当季微软财报解读的主旋律。为此,不免想说说微软当季财报中的阳光面。

不可否认,微软2015年Q4财报上出现的31.95亿美元净亏损并不靓丽。其在利润上:不仅与苹果当季(Q3)106.77亿美的净利润差距巨大,其与自身Q3财季49.85亿美元的净利润相比也是反差巨大,并且微软传统的Windows和Office这两大吸金巨兽的营收在Q4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所以严格来说,业界对此批评也无可厚非。但是,在我们肆意批评之时,我们也应该看看投资者对其巨亏的反应、也应该看看微软Q4业绩中代表微软转型战略的业务是否有亮点所在。

  一、投资者反映

微软Q4财季亏损31.95亿美元,作为对比,苹果Q3财季利润106.77亿美。巨亏、巨盈的二者,其盘后股价表现,却是殊途同归。投资者面对微软Q4财季亏损,带来的直观后果是盘后股价下跌逾3%。而投资者在面对苹果Q3财季的巨额利润时,回报给苹果的也是盘后股价大跌7%。

可以看出,投资者对微软表现的满意度甚至要高于对苹果的满意度。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应该落脚于微软此次亏损的缘由。

微软此次亏损,其原因在于微软在Q4财报中不仅一次性计入了收购诺基亚手机与服务部门所带来的规模高达75亿美元的资产减记,并计入了后续的7.8亿美元的重组支出以及与此前已经宣布的整合和重组计划有关的1.6亿美元支出。三者合计金额达到84亿美元。若不计入这种影响,单看微软第四财季表现:其运营利润为64亿美元、每股收益为62美分,这一表现是超出了分析师此前预期的。而让投资者更为满意的是微软转型战略下,纳德拉转型框架下的这些关键业务表现。

  二、纳德拉转型框架下的这些关键业务表现皆有亮点

微软2015财年Q4业绩中,纳德拉转型框架下的这些关键业务表现皆有亮点。正如纳德拉在财报会议中所说:“我们在差异化和存在机会的领域中进行投资的方法正在带来成果,Surface、Xbox、必应、Office 365、Azure和Dynamics CRM Online业务均至少增长了两位数。“下面来看看这些业务的具体表现。

1.Surface电脑业务:受Surface Pro3和Surface 3带来的积极影响,微软Surface平板电脑Q4营收实现增长117%,至8.88亿美元。

2.Xbox业务:得益于游戏机、Xbox Live交易和第一方游戏强劲增长。Q4财季,微软Xbox业务总营收增长27%,销量达到140万台。

3.Bing搜索:Bing搜索业务作为微软一直以来的业务拖累器,在Q4财报中,其广告营收增长21%,在美国搜索市场上所占份额上升至20.3%,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10个基点。

4.在Office365上:Q4财季Office 365用户数量新增近300万,Office365整体用户规模达到到1500万人。

5.在商用云服务方面:得益于Azure、Office 365与Dynamics等业务的增长强劲,助力微软商业云服务营收增长88%,主要业务年度收益已经达到80亿美元。

6.Lumia智能手机:在Q4财季中,Lumia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10%,达到840万台。

从上述的业务表现可以看出,微软在纳德拉”移动为先、云为先”的转型战略下,代表其转型方向的云服务、移动这两大关键业务在Q4表现亮点颇多;微软Q4整体的业务表现可以说是延续了微软Q3财报业务发展的良好势头,纳德拉所关注的两大方面,都展示出了可喜的增长势头。综合来看,纳德拉制定的”移动为先、云为先“战略战略已初见成效:云与移动这两条大船都开始驶入了正确的航线。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