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第二季度出货量360万 差Fitbit80万

[摘要]2015年第二季度苹果智能手表出货量为360万只,与Fitbit的440万相比仅少80万只。

Apple Watch第二季度出货量360万 差Fitbit80万

腾讯科技讯 8月28日,市场研究公司IDC周四公布报告称,尽管苹果公司还只是刚刚进军可穿戴设备市场,却已进入了可对市场领导者Fitbit造成“致命一击”的距离。

报告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苹果Apple Watch智能手表的出货量为360万,与Fitbit的440万相比仅少80万而已。该季度可穿戴设备的总出货量为1810万,与去年同期的560万相比大幅增长223.2%。

“无论在什么时候,当苹果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时,不仅总会吸引消费者注意到这家公司本身,还会令整个市场都受到关注。”IDC可穿戴设备团队的研究经理拉蒙·拉马斯(Ramon Llamas)指出。“这家公司的参与令穿戴设备生态系统内部的多个公司和平台都从中受益,并最终推升了总出货量。同时,苹果还迫使其他厂商——尤其是已经进入这个市场几个季度的厂商——重新估量其产品和用户体验。无论公平与否,苹果都将成为衡量其他可穿戴设备的标杆,其竞争对手则需要跟上它的步伐或是领先一步。现在,苹果已经正式进入这个市场,因此所有人都将关注其是否将决定发布其他可穿戴设备,如智能眼镜或耳机等。”

苹果进入可穿戴设备市场对这个产品类别造成了重大影响。IDC移动设备追踪(Mobile Device Trackers)的高级研究分析师Jitesh Ubrani指出:“在本季度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中,大约三分之二都来自Apple Watch。很明显,苹果已经在这个领域中占据了领先地位,而且还将继续主导这个市场。虽然Fitbit的出货量高于苹果,但需要指出的是Fitbit销售的只是基础的可穿戴设备——这个产品类别预计将在未来几年时间里逐步失去市场份额,从而令苹果成为所有可穿戴设备市场上的新一任领导者。”

尽管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历史还很短暂,但智能可穿戴设备与基础可穿戴设备(不运行第三方应用的可穿戴设备,大多数健身追踪设备都归属于此类)之间已经形成了明显了分水岭。价格和功能是这两种产品类别之间的主要差别,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预计两者之间的差距将会扩大。对于重点开发基础可穿戴设备的厂商而言,未来的挑战将是如何与智能可穿戴设备所提供的更多功能展开竞争,同时仍可在价格敏感的基础可穿戴设备市场上实现盈利。

前五大可穿戴设备厂商出货量、市占率和年度增幅(出货量单位:百万)

以下是各大可穿戴设备厂商的相关要点信息:

1.Fitbit在第二季度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全球出货量实现了三位数的同比增长;全球营收和盈利的同比增幅达到了两位数;扩大了与企业福利组织、时尚和食品公司之间的合作;受媒体关注的程度提高。Fitbit之所以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是因为其坚持一种很简单的价值主张,那就是通过追踪健身数据来鼓励用户过上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像大多数智能手表那样承诺将提供多种功能。

2.苹果首次进入可穿戴设备市场就勇夺亚军,而且距离赶上市场领导者Fitbit并不遥远。苹果才刚刚开始销售Apple Watch智能手表,到目前为止仅覆盖了16个地域市场,并开始与第三方零售商签署经销协议。但最重要的则是,苹果一直都在继续开发watchOS平台。在今年6月份召开的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苹果宣布watchOS的下个版本将支持原生应用,这可能会像iPhone开始支持原生应用那样产生类似的影响。

3.小米去年发布Mi Band,从而进入了可穿戴设备市场,并已取得重大成功。自那时起以来,小米在中国市场上的增长一直都是不可阻挡的,原因是其迅速推出了低价产品。最近小米正在向中国以外的市场扩张,但有限的经销渠道则意味着其未来增长可能受到抑制。

4.Garmin集中致力于开发面向“市民运动员”(跑步者、骑自行车者和游泳者等)的健身追踪设备,这种战略到目前为止都是很很成功的,但来自于Fitbit和小米的竞争则已导致其市场份额下降。Garmin最新上线的ConnectIQ平台可能有助于减轻其所面临的部分压力,原因是其正尝试允许其用户获取第三方应用、数据域、表面和小配件,从而进一步个性化其可穿戴设备。

5.三星险胜华为和Jawbone,仍跻身于五大厂商之列,该公司的Gear S和Gear Fit设备取得了持久的成功,并暗示将于下个月发布大改后的Gear S2。鉴于三星最新可穿戴设备仅可与其顶级手机兼容的历史,及其几乎完全依赖于Tizen操作系统的事实,该公司在这个市场上的增长潜力有限。但无论这种趋势是否将继续下去,Gear S2都将备受市场关注。(瑞雪)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