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以及“互联网 ”无疑是云计算广泛落地的助推器,而两者又是当前以及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中流砥柱,进一步推动中国云计算产业的蓬勃发展。简言之,如火如荼的互联网成为中国云产业链的“风口”.
放眼全球,围绕“云”产业的服务企业层出不穷,更为这一轻便、快捷、高效的互联网运行模式铺平道路。APM(应用性能管理,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作为云时代IT管理的不二之选,以及其天生的大数据属性,已经成为当前“云”产业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国内的APM市场才刚刚起步,对每一位参与者而言都是增量市场。但蓝海不代表没有市场领先者,在APM领域深耕五年的云智慧,从技术、产品到团队无一不昭示自己是该领域的执牛耳者。根据公开的信息,云智慧早在2013年便获得戈壁领投的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2014年10月又获得红杉、戈壁的1500万美元B轮融资。
云智慧CEO殷晋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APM是一个技术门槛很高的领域,并将贯穿IT到DT的发展过程,因为APM技术本身与大数据密不可分。他认为,正因为APM横跨云计算和大数据两个重要领域,所以就连美国也诞生超过40家企业从事APM的开发与推广。
2014年底,APM服务商New Relic率先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场估值接近20亿美元,APM的商业价值第一次为人们所知。在中国,2015年APM市场规模预计将接近20亿人民币,大约只是欧美市场的十分之一。但殷晋坚信,APM将成为2015年以及未来几年内国内云领域的一个爆点,在这样一个几乎全新的概念上,不仅国内的研发水平将超过在该领域一直占据第一的美国,市场规模也将赶超欧美达到千亿级别。
APM,互联网时代转型的桥梁
马云曾经说过,“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所谓的DT即Data Technology,这个时代的核心,是以服务大众、激发生产力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而支撑DT的基础架构非云计算莫属。
从传统IT架构转到云端,很多企业已经迈出划时代的一步,它们对IT管理的需求并未随着IT的转型而消失,但过去的IT管理和运维方式显然已经无法奏效。APM来自于云,也服务云--基于SaaS模式,对企业云端应用系统进行即时监控,以实现对应用程序性能管理和优化。
类似于APM和云的关系,云源自互联网技术,同时互联网也是云最大的需求者。中国的互联网化,始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从会计电算化时起,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国产软件服务商,用友、金蝶、东软等等,宣告了中国软件时代的到来。然而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小到无纸化办公大到电子政务,我们始终都走在美国的后面,科技界的主导者仍旧是植根于硅谷的那一批科技公司。这个时代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构建起相对封闭的生态圈,圈外的人进来很难,圈内的人想转移到另一个生态圈中也很难。
DT时代则不然,在这个凡事都以用户为核心的时代,所有内容都将以服务的形式存在,这也使得应用架构变得极为简单,一层为云,一层为应用。这一转变背后蕴含着亿万级别的巨大市场。云是开放的生态,这是两个时代最大的不同。对于云智慧来说,用户对应用性能的要求不变,而APM要做的,便是为如今的应用提供一个全新的性能解决方案。
殷晋对“全新”有这样的解释:“在云时代,操作系统的主导地位已经弱化,在用户这一端,首先接触到的便是你的应用,这里的应用,可能是手机上的APP或者轻量级的H5应用,但不论怎样,它们最终都直接接入云平台中。”因此,如今需要做的是从用户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对应用进行优化。
为此,云智慧进行了三点布局。首先便是在用户端上,通过监控用户入口--手机和浏览器,获取真实用户数据。第二步则是构建全球监测网络,了解从用户到云平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第三步,采集后端云平台的运行数据,实时监控与分析用户体验与信息,同时自动优化与调整用户体验。关于最后一点,殷晋认为这是未来APM的发展方向,这种即时、有效的调整,同时也是APM相较于传统IT管理软件的优势。
如果说一个时代向下一个时代的过渡需要一座桥梁,那么APM必然会成为IT时代向DT时代转变的那座桥梁。这也是为何如今的美国企业热衷于APM的原因所在。新的生产方式必然会带来新的机会,这不仅仅是给予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机会,传统公司也能够借此完成平滑转型。
深耕APM,云智慧已具“铁三角”团队
作为一种SaaS服务,APM前期的市场开拓充满荆棘。据殷晋介绍,云智慧从2010年开始做SaaS,但中国市场对SaaS的认可直到2013年才显现出来。“在2013年以前,能够接受SaaS的只是一小部分互联网人士;而到了2014年,更多人愿意尝试SaaS,并且有不少人愿意为之付费;2015年,我们面对的问题只剩下如何将服务更快地传达给目标客户。”
或许是APM高技术门槛的缘故,抑或是SaaS市场前期进展缓慢的原因,云智慧过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现在,APM市场迎来高速增长期,云智慧201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20倍以上。殷晋深知市场推广的紧迫:过去云智慧聚焦泛互联网市场,这部分客户是最早的云计算用户,也是最早接受SaaS模式的用户,它的增量毋庸置疑,要紧抓不放;同时,“互联网 ”让传统行业成为市场新的爆发点,市场潜力巨大,要深入挖掘。不过殷晋在谈到这里时一身轻松,因为他的身边早已站着两员大将,一位是负责技术和服务的王洪江,另一位是负责销售的康军。
王洪江毕业于国内排名第一的理工科大学--清华大学,长年专注大数据处理和高性能应用架构的研究和实践,曾在中国通关网担任技术副总裁,负责全面的技术和研发管理工作,在中国最早的B2B网站沱沱网任资深研发负责人。
加入云智慧后,王洪江承担起云智慧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的重担,在早期没有市场推广的情况下,凭借用户口碑硬生生把云智慧的第一款产品--监控宝打造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IT性能监控神器。而后致力于APM技术本土化研究,为透视宝的问世立下汗马功劳。
云智慧提供的信息显示,销售VP康军先生拥有超过20年通信及IT性能测试领域经验,在电信、高科技、金融、政府及互联网行业有丰富的销售管理经验。康军曾任Soasta大中华区总经理,并先后任VSS、Ixia、Catapult、Inet等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他认为,对于企业来说,IT向云平台转型过程的艰难显然会带来高额支出,这不仅仅涉及设备和系统的更新与升级,还有人员的调整;而云智慧给出完美的选择,这既带来成本的下降,同时更避免了系统搭建由于不稳定而产生的种种尴尬状况。
如果说云智慧过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积累上,那么康军的加入弥补了云智慧在销售上的短板,他的资源以及对不同行业客户的理解,将帮助云智慧在这一新兴市场占尽先机。
抛开云智慧的具体业务来看它的高管团队,无论是创始人殷晋,还是两位高管康军和王洪江,他们都有很强的行业背景,都有在互联网企业和外企工作的经历,都经接受过中国这个复杂市场的历练,这也为他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基础。在记者看来,他们将之前先进的管理和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一起带给了云智慧,这也是企业最难得的一笔财富。
未来,或将成为业界的“BAT”
“一位舵手,两位桨手”,云智慧的铁三角团队会将企业带向何方?
对于云智慧长远的未来,殷晋认为最大的可能是成为一家大数据公司。诚然,通过云端数据的不断累积,云智慧目前已经掌握海量数据,在APM这一主营业务之外,如何深挖这些数据的价值便成为公司发展上的一个关键问题,显然向大数据公司这一路径靠拢是最为稳妥的选择,而两位高管的行业经验也会成为大数据挖掘的铺路石。
在DT时代,最重要的便是数据,对于单个企业的数据服务,只用做好数据的采集、加工、分析与处理,但在综合性的平台上,这些数据还需要进行更为精细的转化,将其抽象化、特征化,由此才能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而为了给以后的大数据公司铺路,目前云智慧已经成立了一个小团队来进行一些细节上的处理,未来这个团队的规模或许会逐渐扩大。
而这并非是殷晋的一时兴起,公司创立伊始,他就在规划中将云智慧定义为一家数据公司,因为APM需要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工作,只不过在2010年,“大数据”这一概念尚未成型,这方面的实践也仅限于APM业务本身。在他眼中,成为大数据公司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由于“大数据”是互联网界最为耀眼的明星,很多公司言必称大数据,但事实上这些公司的手中并没有数据,只有一个公司真正掌握海量数据,才可能挺直腰杆宣称自己是大数据公司。云智慧本身所着眼的行业范围,使他们具备成为大数据公司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在客观上驱使他们未来必然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数据的应用,最为简单的便是用于提升性能,进行预测,这是目前云智慧最基本的玩法。譬如在一个企业进行最终决策时,通过云智慧的产品,企业的CEO能够直接地看到企业运行的各方面性能数据,基于这些数据进行预测,为企业的进一步调整提供依据,如此便能大幅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在此之外,数据的价值还没有被真正挖掘出来,因为大数据的实时性、多样性使得数据变化纷繁,谁都无法站在数据的角度断言应用方向,但拥有海量数据仍然是一切的前提。“我们只要抓住这些数据,跟上数据的变化,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殷晋说。
抛开无法预知的大数据未来,云智慧依靠手中的APM,是否能在云计算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关于这一点,殷晋相信,未来APM市场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互联网而爆发巨大的潜能。泛互联网行业市场的标准化和传统行业市场的定制化也不是矛盾的两面,反而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两个方面。
云智慧面向传统行业的解决方案需要定制化开发,但殷晋认为,云智慧应当寻找共性需求更强的行业去着手,将产品、服务尽可能地进行标准化开发,在保证通过标准化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百分之八十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更深层次的在细节上进行优化定制服务。这种标准化生产并非无视行业、无视领域的“大一统”,而是针对不同的行业,提供不同的标准化方案。这种追求效率与细颗粒度服务互补的“中”的思想,恰恰是云智慧的智慧所在。
互联网领域有个“7-2-1”法则,即互联网的某个行业市场会被三家公司垄断,最大的一家占有近百分之七十,第二家为近百分之二十,第三家为近百分之十,最后剩下的一点点份额剩下的一些小公司瓜分。对于APM市场来说也是如此,尽管目前这一市场尚未发育成熟,但这种“7-2-1”式的市场格局必定会形成。殷晋表示,云智慧市占率能否达到百分之七十还未可知,但他坚信成为业界第一只是时间问题。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APM业务的公司,云智慧不论在技术还是市场营销方面都已走在前面,同时作为创业公司,云智慧也没有沉重的包袱与瞻前顾后的犹豫,面对目标从容不迫。在殷晋眼里,国内市场还是一片“处女地”,未来三至五年内才会有强有力的竞争者出现,到那时,云智慧或许已经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正如今天的BAT,只有不断向上攀爬的云梯和不断优化的自己。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在采访过程中,殷晋除了对云智慧充满信心之外,对中国的互联网同样充满了信心,在他看来,中国互联网发展可谓是遇见了“最好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正是由IT向DT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作为未来主流方向的云计算、Sass等以服务为核心的领域,国内同国外的差距并不大。在IT时代,所有的相关技术,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专利权几乎为国外所有,这也导致了国内的互联网发展始终跟在国外的后面。如今的这次转型,正是国内互联网飞速发展甚至超越国外的最好时机。那些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概念理论,对于老旧的传统巨头来说,可能在接受程度上,并不如创业公司。
在这一新的起跑线上,大家的起点几乎是相同的。甚至在某些领域,国内已经有了超过国外的势头。譬如说,在智能硬件领域,不论是VR眼镜、头盔还是智能手环、电视甚至是智能汽车,我们几乎已经同国外达到了相同的研发水平。究其原因,殷晋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多年,积累这么多年,到了一个临界点,需要像美国一样,通过集成效率,集约化发展,提升资源利用率,从而产生更多新的商业机会”.
“风口论”告诉我们,借势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消费市场依靠人口红利实现飞速发展,譬如曾经火热一时几有和微信平分天下之势的陌陌,其用户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爆发式增长,正是由于搭上了国内用户向移动互联网转移的顺风车。而人口红利的衰减,或将成为企业市场的风口,因为企业不得不通过科技的创新来提高效率。这样来看APM领域,作为由IT时代向DT时代转型的桥梁,APM必然也会在未来几年内取得极大的增长,这种增长尽管由于技术门槛的限制而无法像消费市场那样大爆发,但可以预见的是,这将是一种持续的稳定的健康的增长,一旦市场发展成熟,便会与当今任何一个发展势头良好的互联网领域相媲美。
如今人们谈起国内互联网首先想到的便是BAT三巨头,百度、阿里以及腾讯,在信息、商业、社交三个方面几乎垄断了我们的生活,它们均非国内第一家在如今所属领域进行布局的企业,但为何在十多年的竞争中能够不断地打败竞争对手,甚至是实力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这与他们的价值观不无关系。通过不断的性能优化使用户得到最佳使用体验--将用户放在第一位,而使自己成为服务提供者的存在,这种时刻保持的企业价值才是他们能够经历一次次互联网洗牌,走到如今行业地位的原因所在。
消费市场如此,企业市场也一样。在采访过程中,不论是云智慧创始人兼CEO殷晋还是康军和王洪江,都不止一次的提到了这种以用户为核心的企业理念。在这个用户为王的年代里,只要抓住了用户,便没有办不成大事的道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场关乎中国互联网的好雨来得正是时候,云智慧所代表的APM行业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既然它有信心去做到行业第一,那么在整个互联网行业想必也将有做到第一的信心与勇气。科技频道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