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中印人才冰火两重天:印度裔聚集中高层 华裔遭排挤

虽然如今中国资本不断融入硅谷,华人创业者融资比十多年前更为容易,但因为文化语言方面的弱势,要在美国主流市场实现突破依然是困难重重。

硅谷中印人才冰火两重天:印度裔聚集中高层 华裔遭排挤

新浪科技 郑峻 发自美国硅谷

中印冰火两重天

周末遇到两位非常年轻的中国工程师,分别来自高通与思科的核心业务部门。他们拥有很多人羡慕的工作和薪酬,却都打算辞职回国。考虑的因素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因素:所在部门印度员工数量太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上升前景,回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印度人已经成为硅谷中国工程师职业发展一个避不开的障碍。我不禁想起最近一个真实的段子,可是并不好笑。由于硅谷科技公司里的印度中高层越来越多,为了在求职面试过程中更好的理解与沟通,很多中国人才已经开始被迫熟悉印度特有的英语口音。这多少反映出中国工程师在硅谷的尴尬处境。

的确,中印两国科技人才在硅谷的职业走势分化已经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印度裔人才出现在科技公司的中高层职位,甚至掌管了三大科技巨头中的两家(微软与谷歌)。在谷歌、甲骨文、思科、高通等老牌科技公司,印度裔员工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华裔,一些部门从主管到员工基本被印度裔把持,中国工程师成了孤立无援的绝对少数。中国工程师员工开玩笑的说,由于印度同事的权重急剧上升,连谷歌食堂的牛肉都越来越少了。(注:印度人不吃牛肉。)

与此同时,中国人才却在硅谷科技公司出现了明显的断层。除了微软还有华裔高管(沈博阳和陆奇均为全球执行副总裁),自从思科全球副总裁许良杰回归国内加盟新浪,高通执行副总裁汪静卷入内幕交易离职之后,美国科技行业已经再没有华裔高管的身影。再往下,也只有Facebook和雅虎还有屈指可数的的几位华裔副总裁。

关于中印人才在硅谷影响力变化,作为为数不多的硅谷科技巨头前华人高管,许良杰还提出了另一个未来的后续影响。“或许再过五年时间,诸多高科技公司的印度中高层管理人士会转作基金投资,而他们控制的资源可能会对未来的硅谷科技潮流产生上游的影响。不过中国资本也在不断走向海外,希望可以带来一些改变。”离开思科和新浪后,许良杰和朋友共同创办了七海资本,致力于在中国和硅谷进行创业投资。

中国与印度都是重要的科技人才输出国,也是美国最重要的人才输入国,大多数中印人才的初期发展轨迹也并没有明显差别:都是从国内顶级理工院校毕业,来到美国优秀高校深造学习,而后加入硅谷科技公司,从初级研发人才开始自己的职业道路。但为什么后期职业发展会呈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别,而且在近年来越来越明显?

语言文化管理才能

媒体此前已经给出了诸多分析。语言、文化、性格显然是重要的原因。印度员工虽然说英语口音有明显口音,但长期作为英国殖民地,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因此能够来到美国印度人才都受过系统的英语学习。较之二外学习英语的中国人才,印度工程师的英语口语、书写与语法上有着普遍的优势。

此外,相对于传统谦逊美德的中国人才,印度工程师有着明显的表现欲,而语言优势更是加重了这种差别。在硅谷从事创业与投资二十多年的贾石琏用一个段子诠释了这个差别:“同样是做一件事,美国工程师做了5分可能会说10分,印度人往往做了1分会说10分,而中国人做了10分可能只会说出3-4分。”他提到,中国文化有一个明显缺陷是渴求伯乐,等待着自己的工作得到别人的认可,但美国文化是需要自己去表现,你不主动就可能不会有人来发现。“相对于中国人,印度人在硅谷公司也更容易得到管理层的认可和器重。”

贾石琏还认为,中国人的封闭文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中国人习惯舒适性交流,更愿意和中国人玩在一起,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动力并不强,硅谷中国工程师的交往圈子大多数还是中国同胞。这也导致他们与美国同事的交流仅限于工作层次。“硅谷中国人才地位衰退更多的还是能否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原因”,许良杰认为。

许良杰还提到,华裔科技人才在管理才能方面的确相对于印度裔和白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每个种族人才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但如何在合适的时期,从产品技术岗位实现转型,从而能够给公司带来战略方面的影响力”,这是一名科技人才实现晋升的重要前提。

印度人对中国人的排挤也是中国工程师频繁吐槽的一点。印度人担任中层管理职位后,会大量招聘引入印度人才,导致整个团队充斥统一族群员工,而他们在工作上明显会倾向自己同胞。在这一方面,中国工程师处于明显的弱势。

上述那位思科年轻工程师吐槽说,自己所在的组几乎全是印度人。这次思科晋升的Principle(高级工程师级别),10多个几乎都是印度人。同样的情况也在谷歌、甲骨文、英特尔等公司普遍存在。近期我认识的Facebook中国工程师大量跳槽Pinterest和Airbnb,也提到了Facebook印度员工越来越多,导致工作氛围不太顺心的原因。

人才海归造就硅谷断层

不过,此前媒体的诸多分析还漏过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崛起,国内市场迎来黄金创业机会,吸引了李彦宏、张朝阳等科技人才回国创业,造就了百度、搜狐等一系列成功科技公司,也成就了诸多科技富豪的辉煌人生。

但另一方面,这些优秀的科技人才纷纷海归,也导致了硅谷中国人才出现了一个断层,尤其是最为关键的中层管理人才。而且这种人才回归潮流近年来也在不断上升。官方数据显示,1978年到2013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才总数305万人,回国人才总数144万。而单是2013年留学回国人才就高达35万。

硅谷高层次人才交流协会CEO、硅谷天使会CEO孔德海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牵头成立的这两个机构一直致力于沟通硅谷与中国的科技人才交流,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是帮助国内的诸多科技园区和千人计划,通过诸多优惠的条件,从硅谷吸引高科技人才回国创业发展。“这些年硅谷中国人才的回国趋势是在不断增长的”。

如果再分析下美国科技圈几位知名印度裔高管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到他们都是在公司效力多年,从基础工程师开始一步步走上管理岗位。除了创业,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直接升到美国科技公司的高管职位。而同一时期,诸多中国杰出科技人才放弃硅谷科技公司的职位,选择投入国内科技行业巨大创业市场。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92年进入公司,工作22年后接班鲍尔默掌管软件巨人。谷歌CEO桑达尔·皮猜(Sandar Pichai)04年进入公司,工作11年之后接管搜索巨头。AdobeCEO山塔努·纳拉扬(Shantung Narayan)98年进入公司,工作9年之后出入CEO职位。前摩托罗拉CEO桑贾·杰(Sanjay Jha)94年进入高通,06年出任COO,98年执掌摩托罗拉。

创业是硅谷科技人才的共同追求,中国工程师也不例外。相对于发达完善的美国科技行业,中国市场虽然也存在巨头垄断,但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创业空白机会。从中国科技人才在美国的创业成就也可以看出这一趋势。在美国成功的华人创办公司,十多年来有NetScreen、Fortinet、OmniVision等不少成功案例。NetScreen在2012年收购价值高达42亿美元,Fortinet目前上市市值60亿美元,Omnivison今年被收购价格为19亿美元。

但大部分成功华人创业公司都创办于十多年前,近年来却很少有中国科技人才在硅谷实现突破的案例。虽然如今中国资本不断融入硅谷,华人创业者融资比十多年前更为容易,但因为文化语言方面的弱势,要在美国主流市场实现突破依然是困难重重。而国内市场不断涌现的创业机会也在让硅谷的中国人才心胸澎拜。

 硅谷华人内部互助

一方面印度人才在硅谷科技公司从高层到基层的比重急剧上升,直接或间接阻碍了中国人才的晋升之路;另一方面大量有想法的杰出中国人才纷纷回国创业,把更多的空间让给了印度同事。这或许才是导致如今硅谷中国与印度势力反差巨大的重要原因。

不过,硅谷的中国科技人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北加州清华校友会、硅谷清华联网等机构上月联合推出了“清华领航导师培养计划”,希望通过清华前辈和校友的内部沟通,帮助硅谷的年轻中国人才职业发展。硅谷天使会也在定期组织Facebook、谷歌、雅虎等内部人才交流,希望为大公司内部的人才职业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

许良杰认为,“大公司高管拥有更多资源,对旗下团队人才的发展也有重要话语权。华裔高管的缺失的确会对中国科技人才在硅谷的上升之路带来明显损失。”但他也提出,实际上美国科技公司内的白人高管比重并没有明显改变,中国科技人才需要系统储备、培养,需要拧成一股绳,才能带来影响力。

对于那些希望在硅谷科技公司实现突破的中国人才,许良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领导才能不是短时间可以培养出来的。因此,像华源会这样的硅谷中国人才协会或者大科技公司的中国人才内部,需要发挥更多的内部带动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建议硅谷的中国科技人才脚踏实地,当机会来的时候也可以准备好,而不是抱怨自己没有机会。建议对产品管理有兴趣的年轻工程师要做好准备 多做一些可能和项目没有直接 在本项目做的更好的同时可以展示自己的影响力,这样你获得晋升的可能性也会大一些。”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