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为需要一次技术的积蓄转为产品的冲击势力,进而达成无可撼动的优势。
文/王新喜 (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
日前华为发布了Mate8,该款新品引发了业内广泛的关注,在余承东看来,这款手机的目标是1千万台。甚至还表示:“我们未来的销售份额、销售量可能在一两年内会超过苹果,市场份额占全球第二。”
在余承东看来,华为手机有底气赶超苹果,是因为Mate7过去一年中在高端机领域占稳了脚跟。但在笔者看来,这个理由显然不太足够,mate7的成功,对于华为来说,更像一场意外,许多业内人士表示,华为内部事实上也并不清楚mate7为何卖的这么火。而华为后续发布的mate S也以冷清收场。Mate7的成功可能不会是Mate8未来大卖的基础或者理由。
作为一款在2015年末推出的旗舰手机,华为Mate8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华为海思麒麟950芯片的应用。麒麟950采用全球领先的16nm FF+芯片制造工艺,相比Mate7使用的麒麟925,性能提升40%,功耗降低60%,根据余承东的说法,华为海思在芯片上的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该芯片性能超过友商的产品。
Mate8显然是总结了Mate S的失败教训。在核心硬件上,全金属的硬朗商务风、强续航、指纹识别、全网通网络支持等延续了Mate7的风格,我们看到,如果说此前MateS是想借mate7的势头赌一把的投机思维,Mate8却相对务实,把入门价格定位在2999元。但这体现出华为对冲刺高端市场无望下的一种妥协。虽然华为Mate8在内在动力芯片、系统级安全防护、快速充电、产品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提升,但依然缺乏有亮点的创新,这里我们似乎开始看到了华为的一些瓶颈,因为即便是延续性创新,华为也需要一次技术的积蓄转为产品的冲击势力进而达成无可撼动的优势进而赢得更多的尊重。但在这里,Mate8却很难说有多少亮点。
所有人都认同华为的技术,但从其终端产品的表现来看,华为目前事实上更需要将其自身的技术体现在产品上并变得可视化,不能让技术成为一个模糊的说辞。从历史创新来看,苹果有指纹识别与3D touch,三星有双曲面屏,但华为缺乏有记忆点的创新。前面提到,虽然华为Mate8在内在动力芯片、系统级安全防护、快速充电、网络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提升,但这依然是普适性的性能提升,从目前来看,芯片依然是华为的一张王牌,比如说,Mate8相比Mate7,使用的麒麟925,性能提升40%,功耗降低60%。
但事实上,芯片的品牌溢价效应已成过去,去年华为通过主打海思芯片这张牌可以提升手机品牌与溢价,但目前随着智能机市场性能见顶,消费者对于芯片、核数、性能的关注度在下降。创新是用户最愿意看到的,华为若在未来新的旗舰一度打出海思这张名片,会让用户产生疲劳感,更加深外界对其创新乏力的一种成见,华为需要有新的牌面可以打。
华为目前的创新瓶颈还体现在对上游供应商上游的控制力不够,若驱动上游厂商的创新动力不足,而Android的创新节奏也不在手里,手机厂商便很难在软硬件有实质上的突破。比如业内也提到,华为也无力推动ARM在处理器架构与谷歌(微博)在Android系统上的创新。但对比三星,三星由于有自身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优势,可以自主去推动硬件创新的节奏。而供应链厂商创新动力不足就会影响到拿货的终端企业的创新成效。
另外,业界均知,苹果有一套成熟高效的供应链战略即是零配件双供应商策略。即将零部件与硬件组件交给两家实力相当的工厂来代工。比如面板、存储芯片、内存都有超过两家供应商。比如由于芯片门事件,以及台积电的新技术使得苹果A9X选择了台积电一家,三星无缘这款处理器的代工,正是这种动力驱使其不断创新。另外,苹果的A系列双核SoC是自身研发,而屏幕、限定像素的CMOS感光芯片、配套镜片设计都是跟供应商联合研发,苹果在这些部件花费了巨额采购资金,这是供应商创新的内在源动力。这也算是苹果的创新成本与策略。
但目前对应到华为,似乎感觉不到这种控制力,在手机的屏幕、面板等硬件技术方面逊色三星,在操作系统、软件设计等方面还是落后于苹果。目前,国产几乎所有厂商包括华为都格外重视对上游元器件资源的抢夺,但对上游资源的抢夺并非一种控制力,更难说驱动上游供应链的创新动力。华为虽然有着强大的技术基因,但这种技术力更多的是体现在华为的主航道即运营商业务,华为的利润来源中,近70%来自于运营商业务,它是华为的主航道,所以,这显然决定技术投入会以运营商业务为核心,而不会以终端为核心,华为消费者业务不是独立公司,当然华为通讯设备、企业级业务的厚重基础为其终端的壮大提供了更多的技术、人才、品牌、渠道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撑,但终端业务终究也在其原有组织架构中被限定在一个范围、位置与框架内。
在华为“云、管、端”模式下,云与管是主航道,华为主业是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消费者业务在整个华为体系里,则处于华为主航道的侧翼而非重心。这决定着华为消费者业务的组织活力与创新动力与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投入与重视程度。所以,我们看到,华为的瓶颈在于,它不是一个以手机终端创新驱动为根本的公司,Mate8的妥协与中庸也在常理之中。按照华为目前的品牌力,可以支撑其销量持续突破,但未来,创新依然决定着华为未来的前途。但如前所述,华为在供应链创新上的推动力不够,手机产品上的技术创新投入不是华为的战略核心,这可能意味着华为的瓶颈与上限会在哪里。
早前余承东特别强调称:“大家以后不要拿华为手机品牌跟小米对比,华为手机品牌对标的是三星,2015年将在全球市场对三星发动市场攻势。荣耀品牌对标的目标才是小米”。但却强调就越重视,无论是华为自身还是业内都一直将华为与小米对标,不久前因为Canalys发布报告称,华为已超越小米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名。而此后IHS的数据则显示,小米在中国市场仍然领先华为0.2个百分点。因此华为小米为数据上的第一不惜大打口水战。不过很明显,华为与小米的出货量或者销量应该是微弱之差。
华为目前由于并未拉开与小米等国产厂商的实际差距,就非常容易被友商的出货量推着走,利润为核心的思路没错,但需要彰显其溢价,而不是纠结与国产厂商PK出货量,华为应该有更高的视野与远见。
虽然Mate7曾一机难求,但也让华为有点迷失,高估了自身的品牌溢价,MateS是一个过于自负的产品,顶着Mate7的光环,它并不是一款精心制作打造的产品。此前MateS则是发布之后反应冷淡,截至Mate8发布时的销量是70万台,而华为手机的EMUI一直以来也并未成为业内人士关注华为手机的一个重心,这说明了华为的高端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有。
归根结底,华为需要一场对自己的战争,因为华为的技术目前也并未转化为手机以及系统的软硬件上的无可撼动的核心优势。华为事实上需要将终端战略从边缘逐步挪到中心,更需要组织结构的创新并破除对于云与管的利润依赖与主航道战略的惯性依赖,它更需要将云与管的业务成就与创新技术转移到手机产品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而不是独立发展互不干扰,这需要一种内部架构调整与体制转换。
我们虽看到海思4G芯片的成熟得益运营商数据终端产品的推广,也是华为网络侧多年深耕的结果,但显然还不够。华为通信设备可以帮助运营商实现转型,并帮助运营商成为4K甚至8K视频的分发和提供商,从而避免运营商沦为流量管道的尴尬,但华为在通信设备的巨大技术优势如如何为终端产品的技术创新提供引擎驱动力,驱动自身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创新力,是华为未来需要思考与解决的核心问题。
华为更需要思考的国人对其寄予的厚望,若要坐实国产手机的头把交椅,一次偶然的爆款(mate7)不具备长期的说服力。华为手机显然需要在内部通过体制与架构重心的调整,对其创新力进行持续性的规划与推动,需要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精品来说话。国人对国产手机产品本身的创新寄予了厚望,华为担负着引领之责,余承东虽表示销量最晚两年超越苹果,但按照其目前的步伐与路径以及拿出的产品品质与其姿态来看,恐怕要摔的跟头还在后头。
- 华为Mate70系列预约数破百万
- 消息称吉利洽购德国飞行汽车公司Volocopter
- 消息称特斯拉已与上汽讨论两轮FSD授权,特斯拉中国回应:不实
- 新紫光集团联席总裁陈杰:除了大模型以外的RWKV、JEPA等新算法架构 也可能演变成未来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有效手段
- 新紫光集团陈杰:中国在应用端有着巨大优势 AI时代需要做好端侧AI芯片与应用
- 已与上汽讨论两轮FSD授权?特斯拉中国:消息不实
- 韩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安基贤:今年中韩半导体贸易额预计增长至688亿美元左右
- 马来西亚半导体行业协会主席:建议与中国建立联合研发中心
- 华为Mate70系列开启预订 5分钟内超27万人预约
- 沪深两市公司回购增持再贷款合计规模突破34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