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发布MateBook:会抢走联想的市场吗?
文/壹观察 宿艺
巴塞罗那世界移动大会(MWC2016)开幕前一天,华为正式发布了传闻已久的首款MateBook笔记本电脑。
MateBook属于二合一电脑产品,采用Windows10操作系统,第6代智能英特尔酷睿M处理器,配备了分辨率为2160×1440的12英寸IPS触屏,高达NTSC 85%的色域饱和度。33.7Wh高能量密度锂电池,能够完成10小时连续办公,9小时连续视频播放或29小时连续音乐播放。产品具有指纹识别技术,并且搭载无风扇设计。
有意思的是,华为在发布会上将MateBook与苹果iPad Pro与微软Surface Pro 4进行了产品对比,如使用相对iPad Pro 76%的屏占比和Surface Pro 4 77%的屏占比,Matebook数值达到了84%,表明了华为在竞品方面的态度。
MateBook同时配有2048级压感的MatePen手写笔,华为官方表示USB充电一小时可坚持使用整整1个月,同时MatePen还是个激光笔可以翻页ppt。
售价方面,华为MateBook拥有M3M5M7三个处理器版本,固态硬盘覆盖128GB、256GB以及512GB,售价从699美元到1799美元(约合人民币4500元—10000元)。
华为2016年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1亿台,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企业,并在全球市场布局“对标三星”的进攻战略,那么此时进军笔记本的选择的时机与原因有哪些?《壹观察》与产业链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讨论,分析如下:
传统笔记本产业到了再次革新期
传统笔记本电脑市场经过十多年充分市场竞争,市场已历经饱和期多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市场容量下滑明显。咨询公司TrendForce 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 年全球笔记本产品出货 1.644 亿台,同比2014 年(1.755 亿台)下滑6.3%,并且预计2016年还会再降至 1.592 亿台(下滑约9.3%)。
2、主要企业份额高度集中并相对稳定。TrendForce数据显示,2015年笔记本电脑前六名企业市场分成占据了83.4%的市场份额,分别为HP(20.5%)、联想(19.9%)、戴尔(13.7%)、苹果(10.34%)华硕(10.31%)、宏碁(8.9%)。并且与2014年同期相比,或者与2016年预期相比,除了苹果之外各家份额变化并不明显。在中国市场,联想独大局面更是维持多年,据联想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裁童夫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联想2015财年目标国内整体PC市场份额达到40%。
3、硬件产品创新进步缓慢。行业被主要几家企业高度垄断市必然会造成整体竞争能力下降,表现在产品上就是笔记本电脑近十年来产品形态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尽管英特尔在摩尔效应减弱情况下极力推动传统笔记本电脑向质量轻便、待机超长、价格便宜的产品定义转型,但用户换本需求下降,以及各家PC企业为了保全原有的产品体系和利润,把超极本做成了少数派高端产品,造成了今天笔记本行业的创新困局。
从以上三个角度来看,笔记本行业已经到了“后红海市场”的再造时期,而革新必然来自新进入者的“破坏式创新”,打破固化的行业垄断格局与产品创新困局。有意思的是,一位在国内某著名PC工作近10年的资深从业者也对《壹观察》表示,PC企业内部多年来形成的利益划分和产品僵化痼疾,也希望华为等新对手进入,倒逼PC企业与行业加速转型。
华为消费者业务副总裁徐钦松对此表态称:“智能手机厂商涉足PC行业,是发展趋势,完善的企业生态优势,是我们进行全方位创新的能力基础”。
PC是个赚钱行业
相比国产手机市场激烈的价格战,甚至不惜公布自身与竞争对手硬件BOM价格,PC行业在将众多竞争者洗出局之后更像处于一个固化和稳定时期,主要玩家大都是赚钱的。
以联想为例,虽然手机业务处于亏损,但PC业务确是一直赚钱的。如2015年第二财季,联想移动业务虽然亏损2.17亿美元,但同期PC业务税前利润确达4.06亿美元,税前利润率为5%。也就是说,联想用PC业务在给移动业务输血,而5%的税前利润率也远超绝大多数国产手机企业。
从这个角度而言,相比智能手机行业,PC笔记本行业是一个在历经洗牌格局多年之后形成利润率不断恢复和提高的行业,这与大多数人的传统认知并不一致。华为在这个时间点选择进入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程度远小于智能手机的行业。
电商已重塑传统PC销售渠道
传统PC 销售渠道与手机线下渠道并不相同,这在过去几年成为困扰联想、宏碁等传统PC企业拓展线下渠道的一大困扰,也是一些业内人士对华为进入笔记本行业提出的质疑原因之一。
但市场现状是,笔记本电商销售占比已明显高于智能手机。一方面原因是随着房租、人力成本逐年快速升高,同时笔记本电脑产品足够成熟,换本频率下降,以及电商渠道价格透明化,使得传统PC线下渠道已无足够利润支撑,这也是促成中关村、百脑汇等传统卖场PC 店铺大多人去楼空的重要原因。
而华为在过去5年中,在中国建立了除vivo、OPPO之外最成功的线下渠道布局。据华为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透露,2016年华为目标建成覆盖1000个县城的实体店,期中首批50家级县专卖店已经开张。而县级渠道的全面深耕,正是联想在PC红海竞争时代击败惠普、戴尔等竞争对手的一大“法宝”。在电商渠道,华为及其荣耀品牌成为在近两年时间中最为成功市场增长案例,2015年双十一,华为荣耀在手机品类中销售额超过小米。无论线下1000个县城的实体店、专卖店,还是电商渠道强势影响力,都会成为华为在笔记本领域渠道拓展的重要借力点。
华为消费者业务目标年收入1000亿美元
今年1月13日,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公司2015年度市场工作会议上表示,华为终端要敢于在5年内超越10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
华为消费者BG 2015年收入超过200亿美元,以此计算,这意味着华为消费者BG未来5年中每年的增长幅度需持续超过30%。在全球整个智能手机市场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华为手机业务要在未来5年中都维持如此高的增长无疑难度非常大。从目前市场现状来看,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业务的营业额也难当“销量出货”大任。而从华为品牌和人群贴合度、供应链把控、渠道利用程度来看,进入笔记本产品线是必然之选。
MateBook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但如之前所言,笔记本电脑行业毕竟与智能手机行业还是差异较为明显,对于新入者华为而言,如果要避免“友情演出”,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供应链。相比高通联发科打造的ARM架构为主的智能手机供应链,以英特尔 Windows为核心的PC行业供应链对华为来说将是一个新的挑战。不出意外,华为MateBook会选择1-2家制造工厂进行代工,但在方案选择、关键元器件供应链、驻厂工程师等方面上华为还需要努力做好功课。
2、渠道整合。华为MateBook选择在巴塞罗那MWC2016发布,表明其笔记本电脑产品线一开始就是面向全球市场,不过相对于品牌忠诚度与苹果笔记本占有率都较高的欧美市场,MateBook首先破局显然还是中国市场。必须承认,笔记本销售渠道还是与智能手机有差别,比如在线下渠道分属不同的卖场和区域,线上渠道也分属3C与手机两个版块。对于华为而言,如何整合和充分利用“千县计划”实体店和专卖店,甚至打开传统PC渠道市场,线上则充分打开Vamll自主渠道,利用手机电商势能拉动Matebook销售与整合,都将是立马要解决的考题。
3、品牌与人群定位。从名称定义为MateBook而不是之前已有的MediaPad系列来看,华为一方面想借势Mate系列手机的高端品牌溢价势能,另一方面也透露出目标人群主要为Mate高端手机用户群体和企业用户。MateBook根据配置不同,定价区间在4500元-10000元,也就意味着MateBook已经覆盖了国内笔记本电脑的主要价格区间,那么如何借势Mate手机品牌势能,并谋求形成品牌相互借力,对于目前的华为消费者BG操盘者来说将是一大考验和风险;同时,如何借MateBook切入联想ThinkPad目前占据的国内优势企业用户市场,同时与华为企业BG形成产品与销售合理,也将是MateBook成功的关键因素。
4、人员储备与团队建设。产品和战略都需要由人来制定与执行,无论是电信设备市场,还是手机市场,都已证明华为是一家学习能力与贴身搏斗能力强悍的企业。但PC行业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后饱和市场,没有可以完全借鉴与学习的对手,也没有太多交学费的机会和时间窗口。因此如何引进何时的传统PC行业优秀人员,特别是产品研发、产业链和渠道操盘人员,并充分快速融入华为企业文化,与华为目前已有的优势取长补短,将决定MateBook能否迅速在市场取得成功。
综合以上分析,《壹观察》分析认为,无论从产业环境、硬件创新与布局,还是华为自身发展来看,切入笔记本电脑肯定是必然选择。但PC行业并不是一个新兴市场,华为需要扮演的是一个对旧PC传统行业的革新者,挑战与机遇同样重大。对于用户来说,类似华为等创新企业进入PC行业参与竞争,都会是一件好事。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不妨对4月即将上市的Matebook更多期待和观察。
那么有意思的问题来了,几乎以全价格段杀入笔记本电脑市场的MateBook,在国内的对标产品会是谁?会成为影响联想ThinkPad已经固化多年的市场份额的革新力量吗?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