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P2P网贷行业再现高调跑路公告,扬言“有本事来抓我啊”,好在第二天就抓住了这一诈骗团伙。这家企业是去年8月份上线的P2P企业——山东日照鑫利源公司,刚上线时信誓旦旦“用良心去做平台,只跑步,不跑路”,仅半年的时间便逃之夭夭。回首过去的一年,P2P行业频遭巨震,某租宝、某大集团等多家知名P2P企业接连东窗事发。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1月份行业新增问题平台88家,累计问题平台达到1351家,而P2P累计平台数量为3917家,问题平台已占1/3,整个市场鱼龙混杂。
虽然问题平台数量频增,但部分成长性较好的P2P仍受到资本的青睐。据悉,2016年1月25日,借贷宝宣布融资25亿,估值50亿;短融网也宣布引入B轮融资3.9亿,陆金所宣布融资12.16亿。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是万亿的市场规模,但有数据显示,目前P2P行业有效投资人数约在300万,如果平摊到3917个P2P平台上,每个平台尚不足1000人。在这种市场分化状态下,P2P企业需要资本的力量去抢占市场份额,甚至以并购的方式整合对手的资源。我们不得不正视,P2P网贷行业已遭遇发展瓶颈,在行业洗牌阶段,该思考如何升级转型,如何利用资本的手段实现“量到质”的飞跃呢?
多角度看P2P行业瓶颈
P2P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业态之一,从一开始就受到业内的推崇。它改变了传统的借贷方式,降低了交易成本。然而发展至今,P2P问题频繁发生,已给众多投资者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P2P发展速度快,但入不敷出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了则引发提现困难甚至跑路,卷走了投资者的血汗钱。这已经不是一家两家P2P企业的经营问题,而是整个行业进入了发展瓶颈。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P2P源于英国,2007年才传入中国,拍拍贷是国内第一个P2P网贷平台,随即宜信、人人贷等具有代表性的P2P平台逐渐出现。这是探索发展的初期阶段,风控能力和信用体系存在较大缺陷,曾有借款者抓住平台的弱点,接连在多个P2P平台虚假借款。随着P2P经营业态获得市场的认可后,大量从事过高利贷的群体也加入到P2P创业大军中,他们利用手中已有的资金和客户资源,扩大原有的经营规模,不过仍是在当地小范围内寻找借贷关系。这个阶段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从业人员大多拥有放贷经验,在风控方面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到了2013年前后,不同领域的创业者,就连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挤进P2P创业中,他们怀着不同的市场初心,包括企图快速套利、自融自保,甚至有很多是为了偿还高利贷而设立P2P网贷平台,拆了东墙补西墙,但苦了广大投资者。这是P2P问题平台集中爆发的阶段,风控体系不完善导致坏账率不断攀升,还有一开始玩庞氏骗局的平台也到了暴露时期,新账旧账一起算,整个市场硝烟弥漫,投资者哀鸿遍野。但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新兴行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必然会有企业和投资者为市场进化而买单。笔者认为,这一阶段过后,监管政策法规相继落地,行业内将出现大规模的并购浪潮。
从经济形势的角度看,这几年国内整体经济处于下行阶段,中小企业遭遇倒闭潮,客观上减少了P2P行业的服务对象。另一方面,受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行业资金面相对宽松,
利率下降,P2P行业的收益率也跟着下滑,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P2P行业的综合收益率曾达到21.25%;2014年,下降到17.86%;2015年,下降到为12.98%;直到现在,收益率仍在下滑。虽然仍比银行理财高出几个百分点,但综合风险、收益等多方面考虑,P2P的诱惑力已不充足。
从P2P内部发展来看,其盈利与成本之间明显难以平衡。多数P2P平台的盈利模式是以获取交易手续费为主,假设一年成交10亿,手续费挣到1000万,盈利看似说得过去。但这一年的推广费用已占利润很大比例。据业内专业人士推算,现在获取一个活跃投资用户的成本大约在600元到1500元左右。据媒体报道,最有望上市的陆金所,其2015年亏损高达4.15亿美元,其中近八成亏损在获客成本上。另一方面,P2P投资者倾向于中短期投资,如3~6个月期限,但P2P平台很难寻找到这样短期内高回报的投资标的,而且这类资产端的风控方式也尚不成熟。除了盈利方式和风控外,P2P行业从业人员十分混乱,从业门槛儿低,只要能讲清楚投资回报率,只要能拉上客户,就连保洁阿姨都可以成为P2P从业人员,确实为国家就业率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导致P2P运营中问题频发,比如P2P网站被黑客攻击、风险计提金比例不合理等。种种困境下,P2P很难突破发展瓶颈,行业的监管难度也很大。
从行业监管角度看,虽然去年下半年,人民银行等十个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整顿互联网金融秩序,但具体如何规范P2P行业的政策法规迟迟未出台,业内仍无标准可循。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P2P进入资本市场的道路,P2P企业想上市或上新三板,券商无法在股权转让书上出具合规性说明,会计师事务所也无法根据现有的企业数据,修正其财务报表。在没有具体的法律文件可遵循的前提下,如果这些中介机构认定其合规性,未来P2P一旦出现问题,中介机构需承担连带责任。故,没有人愿意冒这个险,只能坐等监管政策出台。
其实,P2P进入发展瓶颈期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国内缺少完善的征信体系,央行的征信系统尚未对外开放,这给P2P的风控环节带来硬伤。在笔者看来,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将P2P行业发展逼到绝境,其盲目发展带来的不足和问题也在一一暴露中,必然会淘汰掉一部分落后平台,促使成长性平台努力探索转型升级的道路。
P2P转型之路,拥抱供应链金融
自P2P网贷平台引入国内后,依据国内投资者的需求特点,衍生了大量不同的商业模式。但溯其本源,P2P的商业模式架构离不开运营端、资产端和用户投资端三大要点。运营端的模式多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像lending club的纯线上模式还是比较少见,毕竟我国的征信体系与美国的差距较大,无法为P2P企业提供准确的信用数据。为了做好运营端风控,P2P企业引入风险准备金、担保、抵押等多种模式,目前市场上以“风险准备金+抵押”的模式为主。抵押就涉及到资产端,拿什么做抵押?一般来说,房地产和汽车是比较优质的资产,尤其是一线的房地产,价格相对稳定。但房地产行业受政策及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未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另外,一旦发生风险,大量的房产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变现,P2P企业依旧存在资金链风险,甚至会被固定资产撑死。
笔者认为,P2P行业亟需转型,而转型的关键在于资产端,优质的资产能够降低坏账率和逾期率,因此,对资产端的创新和升级是P2P转型的核心要点。在此轮涌现出来的P2P企业很多是民营系,他们没有陆金所背靠平安集团的优势,只能深耕于某一个垂直细分领域。笔者认为,民营系的P2P,尤其是其创始团队有过实业经营的企业,可以考虑与供应链金融方向转型。
简单地说,供应链金融是依托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在真实贸易的基础上,通过评估借款方与核心企业的贸易往来数据及应收账款凭证等,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笔者仍然从P2P的三大商业架构的角度考量:首先,资产端是基于企业间的贸易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款、存货等,这些资产相对真实有效,便于风险评估;其次,运营端通过与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紧密结合,能够深度考察其项目的真实性和数据的可靠性,为风控提供准确的依据;最后,对于用户投资端也很有优势,以应收账款、预付款等债权打包成的投资产品,投资周期较短,基本能实现“周期短,回报率相对较高”的投资目标,适合广大投资者的投资倾向。
虽然P2P向供应链金融方向转型的利好因素较多,但并不是每一个P2P都能做供应链金融,这是一个高门槛儿的行业。P2P企业要深入供应链金融的某一细分领域,其团队须非常熟悉该细分领域的具体业务和流程,并拥有一定的行业资源,或者是依托于母公司的业务而创建的P2P。像链家理财就是依托于链家的地产业务产生的P2P供应链金融,比如业主想要转售房产,但房贷尚未还清,链家可以为业主垫付或融到低息资金,用业主卖房的资金偿还链家。在交易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供应需求,链家通过多年地产交易,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用、房屋估值、产权等数据信息,在风控环节中有极大优势。其实,在市场上优质的供应链资产基本已被银行掌控,稍微差一些的也在保理公司手中,民营系P2P平台需要谨慎选择细分行业,或者采用并购的资本方式换取发展空间。笔者看来,P2P市场正处洗牌阶段,未来两三年必然是并购重组的重要阶段,应利用资本的力量,置换竞争对手的优势,实现产业升级。
P2P转型之路,拥抱资本市场
1月19日监管层正式叫停类金融企业挂牌新三板的业务,P2P网贷平台的资本之路再次遭遇拦路虎。市场上一直有号称是“P2P新三板第一股”或是“P2P上市第一股”,但仔细看来,无论是A股市场还是新三板市场,尚没有能够直接登陆的P2P企业,他们大多是通过借壳上市或被并购的方式纳入资本体系。为什么P2P非要厚着脸皮蹭上资本的顺风车呢?
笔者认为,这既是P2P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诉求。对于P2P企业而言,他们需要资金来抢占市场份额,尤其是当下获取用户的成本居高不下,确实需要强大的资本支持;另一方面,P2P网贷市场良莠不齐,通过与上市公司的结合后,能够为P2P企业的公信力和品牌力做好背书,增强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也是一件好事。P2P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重要代表,并购这样的新兴产业能够提高企业市值,即使未来无法发挥协同效应,短期内也能出现几个涨停板。如果P2P企业发展的好,上市公司又增加了一部分收入,何乐而不为呢!据悉,A股市场上有近70家上市公司通过自建平台、收
购控股、参股或间接关联等形式涉足P2P领域。
P2P虽然对资本市场充满渴望,但在监管层的重重压力下,直接IPO短期内难以实现,但弯道超越的方法还是有的。以开放的新三板市场为例,目前,新三板市场上曲线挂牌的P2P企业有7家,大多采用借壳挂牌的方式。在借壳方式上,主要分两种:一种是股权转让的模式,通过收购现有新三板企业的股权以取得企业控制权,再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购置新资产,引入的新资产通常是P2P平台。以安心贷为例,其借壳对象是青岛嘉华网络公司,2015年8月28日,收购人翁立峰通过股转系统受让流通股323.75万股,即获得嘉华网络46.25%的股份。2015年9月14日嘉华网络以300万对价收购君安信科技公司(君安信的控股股东是翁立峰,君安信旗下P2P平台为安心贷)30%的股权,这样,安心贷顺理成章进入资本市场。另一种则是利用定向增发稀释原有股东的股权,使实际控制人易主,并调整主营业务结构。万惠金融信息服务公司正是通过参与新三板企业天锐科技的定增,实现了PPmoney的置入。2015年11月10日,天锐科技发布公告,公司拟以1.2元/股向万惠网络、新余宝创5名对象进行定向增发,募集资金1.89亿元。发行完成后,万惠网络的控股股东陈宝国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万惠网络持有天锐科技近100%的股权,旗下的PPmoney也因此进入新三板市场了。
笔者认为,针对P2P行业的监管政策及法规今年可能会正式出台,但短期内资本市场仍不会对P2P企业敞开大门,借壳上市或上新三板的方式会存在相当一段时间,仍是P2P企业接触并借助资本市场力量的重要途径。另外,战略新兴板、科创板相继面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P2P企业提供了多种选择的路径。
P2P企业的商业模式类型多样,未来行业法规的标准化将直接筛选掉一部分P2P,他们没有机会赶上资本的顺风车。比如,资产端是关联性债权或收益权类的,关联性债权与P2P平台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牵扯着债权的真实性、资金使用方向、刚性兑付方式等等,其背后可能会隐藏集团性风险。而资产端是收益权拆分类的P2P,大多是将金融产品收益权拆分转让,对于投资者承兑收益的是转让方还是资产发行方,在法律上也难以界定。总之,涉及资产端关系混乱、风控体系不完善、持续盈利能力不足等要素,未来进入资本市场的难度都比较大,甚至在进入资本市场之前就被产品市场所淘汰。
P2P行业正处于洗牌阶段,风险与机会同在,投资者须万分谨慎!对于P2P平台,应在这个“混沌”阶段中找寻新的发展方向,根据平台本身特点及所掌握的资源优势进行选择,可以结合实业深耕供应链金融细分领域,也可以曲线借壳、搭上资本的顺风车,或是还有更多其他发展路径。总之,洗牌阶段,要么华丽转身,要么拍死在沙滩上!
本文由作者刘烜宏 (微信号:lxh804155400)授权创业邦独家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来源,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