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国际之路

持续的改进和创新不仅让这些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更胜一筹,同时也使中国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开疆拓土。这类企业的成长历程都遵循着一条共同的主线:根据中国商业环境的实际特点,在各个领域持续地做出增量创新。其中,有一些企业已经敏锐地觉察到,同样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企业的全球化扩张。华为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基于这一理念,华为已经在全球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仅仅用了25年时间,华为便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通信网络设备制造商,在这一领域的全球江湖中,如今只有瑞典的爱立信能够与之匹敌。

1944 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出生在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在中国,这是经济最为落后的省份之一。后来任正非考上了大学,学习工程技术专业,随后参军,从事军事科技的研发工作。20 世纪80 年代初,解放军经历了大裁军,任正非在那时从部队退役,来到深圳开始创业。在经历过多次失败的尝试之后,1987 年,他筹集了21 000 元(当时相当于5 600 美元)成立了华为。

在公司成立之初,华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把香港的二手办公通信设备卖到内地。到了1990 年,华为才有条件成立自己的第一个研发实验室。两年之后,华为发布了第一款数据交换机。交换机非常重要,是所有通信网络的核心装备,能够引导呼叫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在那时的中国大地上,大规模的通信设施布局刚刚揭开大幕。在开始的时候,中国的私人电话市场处于完全空白的状态,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接下来过了不到10 年,中国就建成了遍布全国的固定线路电话网络,以及多个全国性的移动电话网络。在此期间,通信设备领域的跨国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西门子、阿尔卡特、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和北电网络,这些公司都是市场的大赢家。与此同时,中国的几大通信服务供应商,比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它们的省级分公司都是这些跨国公司的忠实客户。

在中国,这些跨国电信巨头的最优质客户遍布东部沿海的富裕省份和城市,覆盖范围从南方的广东省,一直到北方的北京和天津。这些地区的买家更喜欢选择跨国电信公司的先进设备。但是政策规定,所有省份都必须从至少两家设备供应商那里采购设备。这就为华为的发展打开了空间,使其有机会进入到内陆省份,成为这些买家的第二家供应商。即使是这样,华为最初接到的也都是小订单,但是这种机会让华为工程师在设备安装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同时,这也让华为看清了自身产品与国际供货商的差距,并明白该如何达到国际产品的标准。

看到了差距以后,任正非坚持,华为要通过研发来不断地提升产品质量,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迫切希望本土的通信设备制造商能够实现跨越,由此,华为的业务开始有所起色。尽管在技术上,华为的交换机仍落后于其他竞争者,但是低廉的价格为其弥补了竞争优势。凭借比国外公司更低的报价以及比国有企业更好的质量,华为开始接到沿海发达省份的订单。

1997年,华为的业务范围拓展到了深圳之南,与香港运营商和记电讯签订了第一笔境外订单。不到8年时间,华为的产品销售网络先是扩展到了亚洲地区,之后又将触角伸到了非洲、拉丁美洲,并最终登陆欧洲市场,此时,华为在海外市场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了国内市场。沃顿商学院的一份报告提到:在谈判过程中,为了保证能拿下订单,任正非坚持让销售部门的报价低于竞争者的5%~15%.其实从一开始,华为的另一面特点也为其赢得了客户青睐:不管客户规模是大是小,公司都不厌其烦地派遣技术人员帮助其维护和改善设备运行。从20 世纪90 年代电信设备行业的黄金增长期,一直到后来的互联网泡沫破灭,这种经营特色使华为完全不同于那些国际巨头。国际巨头们所热衷的是研发尖端技术,然后再把产品卖给那些规模迅速扩张的电信运营商。同时,国际巨头热衷于向大公司出售整套设备,而对小企业订单则缺乏兴趣,尤其是对那些不发达市场的生意更是不愿过问。

恰恰相反,华为则乐于同小客户(包括落后地区的客户)合作,认真倾听他们琐碎的需求。华为还研发了体积更小、更省电的移动电信基站,从而帮助运营商削减电费和租金。此外,华为还对自己的技术进行了打磨,从而能够将其产品整合到已有的系统中。而且,也许最重要的是,华为大举扩张研发队伍,雇用了几千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作为电脑程序员和软件工程师,他们的任务就是搞清楚怎样才能帮助运营商实现网络的高效运行。

如今的华为已经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私营出口企业,其390 亿美元的年营业额中有2/3 来自海外市场。华为已经将产品卖到了世界各地,唯独美国是一个例外。出于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华盛顿出台政策,将华为的销售对象限制为一家小型移动运营商。根据莫须有的指控,美国政府认为华为有可能服务于中国政府。然而,这种说法实际上掩盖了华为成功的意义。华为成功的意义,在于其告诉了我们:创新这个词,除了一系列开创性的产品之外,也可以是想方设法为较低层次的消费者提供其所需、所想的产品。华为的国际路线开创了这样一条道路:首先,华为服务于国内的不发达地区,以及其他不发达国家,然后再与发达国家的小客户合作。这种发展战略,让华为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并逐步积累跨国经验,避免了与欧美巨头的正面交锋。与此同时,华为不断缩小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技术差距,并逐步占领了那些跨国巨头们不屑的二线市场,同时慢慢蚕食全球的市场份额,从而实现华为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华为的产品一直保持着相对低廉的价格,这种做法不仅削弱了竞争对手的赢利能力,而且也使得通信设备行业的竞争更为激烈。在前沿技术领域的订单市场,华为的那些国际竞争对手仍可能保持优势,但更多的情况是,运营商们只是希望自己的网络设备能够进行常规的扩展和升级,此时的华为显然更具竞争优势。

在此过程中,华为逐渐将全球通信设备市场变得越来越中国化:在这个市场上,企业需要不断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良升级,对于精打细算的客户,要根据其特殊需求进行量身定做,同时尽量避免一些花哨但不必要的功能,而且报价总是

比别人更加优惠一点。年复一年,由于华为坚持压低利润空间,其他的公司渐渐地撑不下去了,它们要么被兼并,要么干脆退出了这个行业。到2012 年,华为已经成为全球网络设备行业的巨头,现在只有爱立信公司能与之抗衡,而在路由器和交换机市场上,华为的地位仅次于思科。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