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颖-北京维旺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介绍
人物小结:
韩颖,男,毕业于长江是商学院,曾参与创办了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任市场及销售总裁。现任北京维旺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同时还担任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电子学会宽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网吧协会会长、北京市动漫产业联盟副会长及央视国际顾问等社会职务。
走出象牙塔
1987年自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后,他留校当了8年的大学老师。大学单纯的校园和略显封闭的环境,在韩颖看来这里仿佛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工作休闲、衣食住行,皆可在这所校园中完成。身处其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虽然校园的围墙八面来风,社会上新的理论和思潮,新的趋势和动态均可感受到,但到底与自己缺乏实际、切身的联系,“有点隔岸观火、隔靴搔痒的感觉。”韩颖回忆起当时的感受时如是说道。
临渊羡渔,不如退而结网。于是,从唐诗宋词中“浸泡”出来的韩颖,在象牙塔中坚守了8年的韩颖,终于耐不住寂寞,在1995年选择了辞职下海,来到了当时刚刚起步的亚信公司。
说起亚信,人们也许并不会陌生。这家由田溯宁等几个美国留学生在海外创建的IT企业实际上成为了中国Internet的创始者。正是亚信建设了“中国第一网”——北京、上海两个节点的试验网络,制定了第一套中文在因特网上的传输标准,为中国申请了第一批IP地址。当然,也正是亚信建设了第一个连通到全国33个省会级城市的全国性网络——China Net,。
不过,1995年,韩颖见到的亚信团队只是一个仅有十几个人,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工程师出身,而一身文人气质的韩颖在其中显得格格不入。在那个网络还没有兴起的年代,从大学校园中刚刚走出来的韩颖坦承地告诉《长江》:“当时我连键盘都认不全”。就像置身奇境的爱丽丝,眼睁睁看着同事都在用一套完全不同的规则说话。对此,韩颖发自内心的感受就是“好奇,真是非常好奇,过去积累的东西一下没有了,好像小学生一样,一点都不懂。”
尽管自己对亚信的这一切还很陌生,但也正是这些新奇的东西吸引了韩颖。就这样,他从如何发Email开始学习,在随后的4年里,他从事过企业形象推广,将一个默默无闻的公司推向中国互联网事业的舞台焦点;他还管理过一个新的事业部,专职从事企业内部局域网的开发……在这期间,亚信团队给韩颖灌输了一脑子美国式的管理理念,韩颖则目睹并参与亚信的飞速成长,并成为系统集成和计费软件领域的“NO. 1”的过程,经理了亚信从发生发展融资上市的全过程。4年后,当初几乎是个“电脑盲”的韩颖在技术上也可算是专家了,“至少在客户面前可以算是个专家了。”
1999年3月,随着亚信在美国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这时的韩颖寻找到了更宽广的舞台,并跟随亚信创始人、前总裁田溯宁一起,投身到了一场更加激动人心的事业中——创办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即人们俗称的“小网通”)。
由我天地宽
放弃亚信上市可能带来的“唾手可得”的利益,转而去创建一家国有化电信企业。田溯宁和韩颖作出了这样的选择。也许这证明在他们两个人在骨子里,都是“革命理想主义者”。要在一片荆棘中开辟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从而改变中国的命运,这样的梦想对于他们来说,可能要比人和其它的诱惑更令他们心动。
即使现在,回忆起“小网通”草创的那个时期,韩颖依然无比兴奋。那时的“小网通”犹如天之骄子,顶着“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的金字招牌,手握国际上先进的光纤技术,包括上海市政府、铁道部、广电部和铁道部在内的四家股东并不参与企业内部管理,CEO田溯宁被赋予了“像运营一家私营企业那样管理国有公司”的绝对权力。当时的网通有70%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来自外企,整个公司充满着自信和朝气。
在韩颖的印象中,小网通“发展速度是最快的,人均业务收入水平在电信行业是最高的,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企业文化是统一的积极的向上的”。2002年,在田溯宁的推动下,“小网通”取得了新闻集团、高盛、香港新鸿基以及戴尔等多方外国资本的进入,使公司市值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增长了96倍。
与在亚信的四年成长轨迹不同之处是,韩颖在“小网通”的4年中,“先是总裁助理,再往后就是华北区的总经理,然后又是华北区的总经理兼北京公司的总经理,后来专门做北京公司。”从表面上看,韩颖“官”越做越“小”了,但他自己却感觉越发地充实。他说自己最大的特长就是“搞运营、带队伍”,因为他喜欢带领一个团队,真刀真枪地搏杀。想当年,他参与创建小网通北京分公司时,“一寸光纤都没有,一个客户都没有”,通过两年多的时间,北京分公司有了10亿元的年收入,建立了完整的本地网络和一支非常专业的电信管理运营的团队,市场份额占到整个小网通的30%以上。这样辉煌的战绩,正应了当年小网通的一句广告词:“由我天地宽”。
“八年”与“百年”
经过4年的发展,“小网通”从当初只有1.2亿元的微薄身家,成长为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5.07,-0.12,-2.31%)的有力竞争者。这时,新的问题出现了。
这就是倍受人们关注的中国电信的二次重组。为了打破中国电信业的垄断局面,促进内部竞争,2002年5月,当时的主导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集团被分拆成南北两块,隔江对峙。中国电信北方十省的地盘、吉通和小网通合为中国网通集团。
新的网通能否达到内部的真正融合?当时有一句话“网通重组看北方,北方重组看北京”,小网通北京分公司和北京通信公司如何携手,决定着这盘棋局的成败。
韩颖和北京通信老总赵继东经过数次谈判,提出了一个令网通集团公司总裁张春江拍案叫绝的重组思路。北京通信原先沿袭的老电信区局管理体制被彻底打破,所有的机构将一统在“营销”和“网络”两大业务单元下,其中,营销部由韩颖全权负责,通信公司的原有营销人员将进入到韩颖的麾下。
这个被网通内部形容为“一企两制”的方案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仅有300人左右的小网通得以在资产、人员和收益都数倍于自己的北方公司北京通信公司中占据半壁江山,不能不说是一种创举。由此也能看出网通高层对小网通体制优势的认识,以及对韩颖和他所带领团队的欣赏。
对于韩颖来说,这更是自己一个前所未遇的挑战。8年的职业管理生涯,他管理的始终是年轻的、体制灵活的公司,领导的始终是精干的专业化团队,而现在,他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家地地道道的百年老店——公司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清末,1904年,它的前身皇家电信曾在光续皇仪的行宫安装了第一部电话;同时,他麾下的人马也史无前例地增长到七千多人。
凭借自己8年的管理智慧,能否改变这样一家百年老店?大小网通各自的机制、成长背景、管理模式、公司理念等等都各不相同,各自的企业文化也都不一样。要达到“心的融合”谈何容易?
一开始,韩颖的确想把小网通的全新体制完全照搬到这家百年老店,结果发现“此路不通”。经过不断地揣摩和观察,细心的韩颖发现,自己甚至必须改变一些个人习惯。比如,他过去把管理人员叫“经理”,现在则必须按老国企的惯例,叫“干部”;他从前称呼员工会直呼其名,现在则改称“同志”。从前的把高级管理人员叫管理团队,现在叫“领导班子”;从前小网通的员工习惯通过电子邮件传达消息的方式,在这家老电信公司则通过红头文件上传下达更为有效。是的,这些都是细节,但是,“世界由细节组成”。
不过,韩颖的到来的确给这家百年老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