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称中国股市持续波动或影响赴日旅游

【环球网综合报道】日本《周刊现代》杂志7月15日报道称,中国上海股价浮动影响中日贸易、日本经济以及访日中国游客。

操盘无劳而终

中国上海股价持续浮动。上海综合股价指数6月12日达到7年5个月中的最高价——5166,之后一路下跌,7月8日跌破3500。仅仅一个月暴跌了32%。同时,问题表面化的希腊债务危机,全球证券市场受到极大冲击。日经平均股价也剧烈波动。

针对上海股价暴跌,中国政府采取了各种市场干预政策。6月末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降息,即便如此股价仍未停止下跌,政府马上发布允许直接将股份运用于年金基金的方针。而且采取强化管制卖空、证券公司托市等露骨的操盘。

最终,大概相当于上市企业一半的1400家公司停止交易。因为停止股市交易、采取托市政策,上海股市指数终于停止下跌。7月13日,指数也一时重回4000。

然而,并不是说上海股市结束浮动。从历史上来看,政府的干预行为全部以失败告终。

中国股市除了仅中国投资商可以买卖的A股之外,买卖对象股票很多的国有企业,因此中国政府常常是主要股主。尽管与原本自由市场相去甚远,但中国投资商的行动受国家控制也不简单。

看见中国经济的极限

2014年7月,上海综合股价指数从2000前后开始,不少投资商仍持有账外收益。不难想象有在产生利益期间抛售的意识。这是卖出指示。

日本数次传言中国泡沫经济崩溃。这几年间,经济杂志中国特辑必定会提到泡沫经济崩溃的行情。从曾经历过泡沫经济破灭的日本人来看,可能看到了“曾经来过的道路”。但是,现实中的中国经济不是那么容易坍塌的。

一是中国内陆膨胀的“新领域”。即使经济增长缓慢,比起其他发达国家,新生派的规模庞大。而且,除了市场配置之外,国家调控也是体制方面的差别。那么,如果中国泡沫经济破灭,对日本经济有怎样的影响呢?有人认为泡沫经济破灭影响中国人买卖的A股,海外投资商所受直接损失不大。但是,邻国市场坍塌,不能解决难道不是现实吗?

日本大证券公司、银行不能与出售的中国股票投资信托解约。上海市场许多股票品种停止买卖。持有中国股票投资信托的人应该很焦急。以上中国实体经济的恶化对日本经济有什么影响呢?首先影响的是中日贸易。

注意6月贸易统计

2014年日本向中国出口总额比前年同比增长6.0%,中国进口日本也增长8.6%。2013年出口增长9.7%,进口增长17.4%,与此相比增长率缓慢,但都在增长。2014年中日贸易收支为赤字5.7949万亿日元。总之,中国方面是贸易顺差。

中国实体经济恶化则日本出口减少。从月统计来看,3月出口额比前年同比增长额为3.9%,4月为2.4%,5月为1.1%,可以看出增长缓慢的趋势。

5月统计中有趣的是电器等的出口总额增加,数量减少。半导体等电子配件金额增长15.1%,数量减少7.9%。此外,音响数量减少25%,汽车减少44%。5月股价大幅上涨,可能实体经济走出了阴影。

当然有季节因素的影响,仅凭一个月的统计是无法判断的。7月末公布的6月贸易统计情况如何,对股价明显下跌的7月的贸易有什么影响,这些都离不开今后的数据。

另一个今后也有注意的是赴日的中国游客数量。依据日本国家旅游局的推断,2015年1-5月访日中国人数为171.64万人,是2013年同期83万人的2倍。4月赏樱时一个月访日人数达40.58万人,创下历史最高纪录。5月也有38.72万人,是2013年同期的2.3倍。

日本消费突然冷却

在日本购物是中国游客的一个目标。在市中心的百货商店、化妆品店、郊外直销店等地大量购买一度成为话题。当然日元贬值,中国人认为日本的物价大幅下降是起因。但背景是中国股价大幅上涨,持有的股票价值上涨,实际很划算,资金转变为旅游、消费。日本也指出“资产效果”消费。

上海股价下跌不是一时性的,中期持续下去可能会反击资产效果。即所谓的“逆资产效果”。持有股票掉价,遭受损失,因此勒紧裤腰带。

总之,上海股票大幅下跌终结中国人在日扫货一事仍有悬念。

自2014年4月提升消费税率以来,日本国内消费并不理想。其中最霸气的就是“爆买”。中国游客成为百货商店高端产品、化妆品等的最佳顾客。如果中国人“爆买”现象消失,消费可能一下子冷却。因中国游客热闹的景点可能也会非常冷清。

7、8月访日外国游客统计尚未结束,至今为止激增的中国游客数量是否变化,今后也引起日本政府的持续关注。(实习编译:彭捷 审稿:王欢)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