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招商银行宣布推出“ATM刷脸取款”业务,这是国内银行首次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自动取款机上。也是招行继“柜台采用人脸识别技术防止冒充办卡”、“线上跨行转账免手续费”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性创新,让人忍不住点赞。
其实,对于生物识别,招行“蓄谋已久”。早在2013年,招行就开始研究生物技术在银行领域的应用,先后探讨了指纹、人脸、声纹、静脉、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而最终选择人脸作为首次应用方式。主要是考虑人脸识别相对于其他方式更加简单便捷,具有易用性和普适性。而5月份开始在可视柜台、柜面进行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也为这次“刷脸取款”提供了经验。
用什么来保证人脸识别安全性?
“假设盗窃分子通过一定手段拿到用户的照片,是否能骗过摄像头?”这是大部分人对人脸识别安全性的疑问。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通常用这些方式解决:
动态识别:通过分析用户的动态影像,一旦判断“可能”非真人,就会要求用户做一些特定的动作,例如眨一下眼睛、微笑等,从而判断是否为真人。
三维图像判断:通过多个摄像头,判断所采集信息是否为三维图像从而防止照片欺骗。
多种生物识别方式结合:要求用户同时进行指纹、声音、人脸验证,同时盗取一个人的多种信息难度非常大,并且多种方式相结合也可避免单一认证方式的局限性。
不仅如此,目前各个领域对于生物识别的应用往往都和其他安全要素相结合,此次招行“刷脸取款”就是采用该方法。用户在取款时首先通过ATM上的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验证通过后还需要输入手机号码进一步确认身份,紧接着输入取款金额后还需要输入取款密码才能拿取现金。
也就是说,在招行采取的“刷脸取款”方式中,盗窃分子需要同时获得用户的手机号码、取款密码、脸部信息才有成功盗取该用户财产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还可能加入了行为判断等其他风险控制措施来加强安全性。
生物识别的普及将打开新的商业化应用
近年来国内O2O模式大爆发,各种O2O应用如雨后春笋春笋般出现,生物识别作为连接线上线下身份验证的有力手段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或许将推动许多新商业化应用模式的出现。独一无二的生物特征作为验证真实身份的依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也许有一天,我们用人脸识别签收快递,去电影院、旅游景点、展会刷脸进入,或是餐厅预约后直接刷脸确认身份,确实也圆了不少人“靠脸吃饭”的想法。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旗下的三大超级应用中,微信、手机百度都已经使用“声音锁”功能,而蚂蚁金服近日也表示,支付宝登录有望在年内上线,同时声纹技术很可能继人脸识别之后应用于登录、转账等场景中。
在生物识别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有移动应用开发者尝试在应用中加入生物识别功能。身份验证服务商洋葱令牌也在昨日发布了包含人脸、指纹、声音等多种生物识别功能的开发工具包(SDK),用于简化移动应用的生物识别功能开发工作。这也加速了生物识别技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广泛应用。
正识别技术的发展和技术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共同推动着“刷脸时代”的到来。
招行率先使用“刷脸取款“的举措,不止是为其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更重要的是降低了人们对于新技术应用的顾虑,可能带动了整个领域的创新。只要“刷脸取款”的举措能够正式实施,其他银行也会紧随其后推出相应服务,然后是整个金融行业,直至整个市场。当然,随着生物识别领域的发展,与之相关的账户安全也将引发新的思考。
- 财联社5月14日电,优步和德国大众汽车将于2026年年初在美国洛杉矶启动无人驾驶出行服务。
- 阿里巴巴开源视频生成与编辑模型通义万相Wan2.1-VACE
- AMD宣布新的60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
- 科技部与巴西科技创新部签署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的谅解备忘录
- 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主持召开座谈会 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建议
- 马化腾:战略性的AI投入将带来长期回报
- 高通前高管上海造灵巧手 收获近亿融资 浙江国资出手
- 诺和诺德与美国生物技术公司Septerna达成合作许可协议,将共同开发肥胖症等疾病药物
- 90天出海窗口期开放 阿里国际站连夜加推美国专场
- 高盛预言:未来90天中国出口将爆火
- 赛陆医疗完成A+轮融资
- 华特气体:股东拟减持不超过2%公司股份
- 海正生材:股东中石化资本计划减持不超过1%公司股份
- 机构:5月手机面板价格分化趋势延续
- 小马智行相关人士:公司正计划赴港上市
- 优利德:股东拟询价转让1.29%公司股份
- 高测股份:拟1亿元对润阳股份进行债转股增资
- 硅业分会:本周工业硅价格小幅下跌
- 京东回应外卖系统崩溃:订单暴涨所致 已恢复
- 北京已建5G-A基站近1.6万个 6G研究进入重要阶段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